分享到: | 更多 |
马正立在《学习时报》撰文指出:说话是门系统和综合性艺术,话语传达了一个人的态度、情感、智识和观念。说话为何重要?孔子将言行的重要性比喻成个人的枢机。枢机一发,主宰荣辱,可以惊天动地,不可不慎重。“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2500多年前的孔子似乎远见了言行达至千里之外的影响力:“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
怎样选择说话取向?孔子不谈论怪异、勇力、乱象、鬼神,“子不语怪力乱神”。孔子语常而不语怪,讲的都是社会生活中的常理。孔子语德而不语力,不推崇单纯“暴虎冯河”的勇力,甚至认为“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孔子语治而不语乱,探讨的都是如何治理好国家的道理,而不是祸乱国家之说。孔子语人而不语神,孔子的道在人间,鬼神不是孔子关注的对象。
说话遵循什么原则?一是慎言。孔子弟子子贡认为,一句话就能表现出一个人是高明还是无知,说话不能不慎重,“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二是择人择言。孔子认为对于应该珍惜的人才,若不注重与他们交流,就容易流失人才。反之,不该说的话忍不住说了,就是言语过失,“可与言而不与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另外,还要根据说话对象来变通说话方式,“大道理”和“通俗话”要依照听众来择取,以达到对话双方更理想的沟通和理解效果,“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三是责己宽人。孔子认为重责备自己,轻责备他人,就会远离怨恨,“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以什么方式说话?孔子不悬空揣测,不绝对肯定,不拘泥固执,不唯我独是,“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从这点看,孔子的言行方式注重严谨求实、留有余地、开明革新、平等包容。若不这样,孔子认为强嘴利舌的言行会经常招致他人的憎恨,“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孔子主张言论要忠实可靠,行为要笃实恭敬,这样即使在异邦他国也能行得通,“言忠信,行笃敬,虽蛮?之邦,行矣”。孔子认为说和做之前要多听和多看,有疑虑拿不准的地方先保留起来,其余拿得准的部分则慎重地说出来和做下去,这样才能减少错误和后悔,“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秋野 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