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资料索引-正文
扶贫十七年的那些人那些事
——全国总工会扶贫工作纪实
//m.auribault.com2015-10-18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临时办公室设在了一家煤矿企业的值班室里,没有办公电话、没有互联网,接手机要到村口信号才稍好一些,去县里只能搭邻村的顺风车,因为村里没通公交车……这就是2015年第一次走进山西和顺县义兴镇青杨树村时,全国总工会干部李孝海看到的情形。他要在这个贫困村驻扎两年,挂职担任村第一书记。

  不过,艰苦的条件并没有让他退缩,而是觉得肩上的担子更重了:“既然当了驻村第一书记,就要为村民办实事、谋划扶贫思路,真正做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李孝海只是全总历届扶贫干部中的一员。17年前,全总开始定点扶贫,帮助山西省榆社县3年时间脱贫。2002年开始,定点扶贫和顺县至今。据统计,全总累计投入扶贫资金1800多万元,先后有9批27名干部驻县工作,今年又新增派了一名驻村第一书记。这些工会干部参与实施了近200个项目,为改善和顺人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脱贫致富步伐作出了贡献。

  接力扶贫打造“暖心工程”

  最近,一个个喜讯传到全总,令曾经的扶贫干部们为之振奋:在2014年全总扶贫队成功引进藜麦种植基础上,今年全县藜麦种植扩大到4500亩,目前喜获丰收,预计农户每亩增收1500元:“全总·和顺励志奖学金”扶贫项目启动,已帮扶90名农村贫困学生;扶贫队扶持引进的籽粒苋试种成功,将有利于全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土地收益,提高农民收入……

  这样的好消息,印证了这个革命老区逐步脱贫的脚步,其中也饱含着全总历届扶贫队员们持续不懈的耕耘。

  山西和顺,地处太行腹地,是国家级贫困县,“基础条件差、县穷民不富”。为此,全总历届扶贫队因地制宜、规划在先,制定扶贫工作队方案,同时从和顺实际出发,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届接力一届落实好定点扶贫任务。

  如今的山西农村,节能吊炕已家喻户晓。但很少有人知道,这项“暖心工程”出自全总扶贫队之手。一个小小的吊炕,改变了当地农民传统的过冬取暖方式,更节约了能源,清洁了环境。

  在和顺的13年里,全总扶贫队以培育产业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发展了屋檐集水、人畜饮水等建设项目,肉牛养殖、食用菌种植、藜麦种植、核桃林种植等种养项目。同时,支持卫生教育事业发展,联系北京、太原等地医院专家到和顺义诊,并对乡村医生进行集中培训,增强医卫人员对农村常见病及多发病防治能力;成功申办清华大学远程教育和顺教学站,引进北京专业院校和重点中学的优势教学资源,提高了学校的教学质量,等等。

  在全总扶贫队的积极参与之下,和顺扶贫工作连续三年在全市排名第一。目前,全县农民收入已从2011年的2862元增加到2014年的4875元,年均增长23%,贫困村、贫困人口有序减少,农村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改善。

  创新方式放大工会扶贫效应

  2014年12月11日,和顺县委县政府召开全总驻和顺扶贫工作队交接会议。扶贫的接力棒从第八批扶贫队员交到第九批扶贫队员手中。

  秉承“以培育农业主导产业为抓手,以扶龙头、帮基地、带农户、树典型为基本途径”的扶贫思路,历届全总扶贫队不断探索创新扶贫方式,力求将工会扶贫效应发挥到最大。比如,第八批扶贫队提出改变“平均用力”的做法,让扶贫不“撒芝麻”,在此基础上,第九批扶贫队则在探索扶贫工作的新路子。

  全总每年投入150万元扶贫资金,如何用好、用活这笔钱?全总扶贫队的答案是:优化扶贫资金使用方式,由直接支出转为“贴息带动”“借款推动”,提高扶贫针对性、精准性和实效性。

  全总第九批扶贫队队长夏成方告诉本报记者,“贴息带动”是鼓励农户用好国家贷款政策,扶贫队予以贴息帮扶,撬动金融资金的利用率,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而“借款推动”则是当农户经营资金周转困难时,扶贫队免息借其资金渡过难关,返还后再用于帮助别人。“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资金池,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达到雪中送炭的效果。”夏成方说。

  在扶贫工作中,县委县政府是责任主体,全总扶贫队则是帮扶主体,应找准工会扶贫的优势,充分发挥全总联络广泛特别是各产业工会联系企业多的优势,吸引更多力量积极参与扶贫工作。

  找准了工作着力点,全总扶贫队开始积极行动:与县里共同策划包装一批项目,通过全总各部门、产业工会向相关企业做好推介;吸引工商企业在转产扩能时优先考虑到和顺投资发展;希望相关企业可以帮助和顺发展旅游、电商、光伏等特色产业;动员企业定向帮扶贫困村,与驻村帮扶单位和驻村“第一书记”配合,实施“一村一策”,整村推进脱贫致富……

  “扶贫就是一盏灯,灯光亮一点,贫困面就小一点。我们工作做得再多一些,贫困地区人民生活水平就更好一些。”上世纪90年代全总扶贫队的第一任队长已经退休,但这样的理念敦促着一个个年轻人接过了扶贫接力棒。

  携手走向共同富裕的明天

  “村集体没有办公场所,路灯都坏了老人晚上出门不安全,自来水设施老化,唯一的水井需要固化维修,贫困大学生的学费、生活费,劳动力流失,引进项目需要吸引社会资金注入……”驻村两个月来,李孝海脑子里塞满了需要解决的问题。

  李孝海所在的青杨树村共141 口人,但长期留守村里的只有不到30人,全部为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年轻人则进城打工。因为村里没有学校,孩子们都跟随父母背井离乡。更让他着急的是,村里没有支柱产业,284亩地撂荒的占了一多半,村收入主要靠财政转移支付,是典型的经济“空壳村”。

  青杨树村的情况在和顺并非个例。截至2014年底,和顺全县共有贫困村173个,贫困人口50368人,偏远山村农民长期存在增收难、吃水难、行路难、就医难等问题。与此同时,自然条件差、农业基础薄弱,农业加工转化能力差;工业发展后劲不足,缺乏对县域经济发展起支撑作用的重大产业项目;旅游资源丰富,但第三产业没有形成产业链条……这些问题都是摆在和顺扶贫工作面前的“老大难”。

  “距离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不足六年,要完成全面脱贫,任务非常艰巨!”扶贫队员们将积极展开调研,摸清贫困人口底数,制定好精准扶贫规划。同时,他们也表示,关注扶贫、支持扶贫、参与扶贫,迫切需要动员全总各部门、各产业工会的力量,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为扶贫工作提供资金、产业、项目、智力等方面的支持,构建工会扶贫大格局。

  据了解,2015年起,除和顺外,全总还将对山西省壶关县定点扶贫。与贫困地区百姓一起携手走向共同富裕的明天,是全总扶贫队的心愿,更是全国工会干部的共同期盼。(张锐)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