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智能化战争下的伦理黑洞-中工理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 时政 评论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企业 工会 维权 就业 论坛 博客 理论 人物 网视 图画 体育 汽车 文化 书画 教育 读书 娱乐 旅游 绿色 城建 社区 打工
RSS

理论

军事

关注智能化战争下的伦理黑洞

吴佳熹 乔 朴
2020-04-28 14:31:55  来源: 解放军报

  远离战场的虚拟环境使作战人员的安全感倍增,心理逐渐放松,对于战争的敬畏感也随之淡化

  战争与伦理具有不可调和的矛盾,新的战争形态带来新的战争伦理,新的战争伦理在新的时期催生新的内容,旧的战争伦理也在新的时期被赋予新的含义。在有限的智能化战争实践中,战争样式的巨大改变引发了一系列战争伦理问题。为了能够正确认识并处理好智能化战争与伦理的关系,找到技术与人良性互动的平衡点,需要对这些伦理问题进行审视。

  虚拟战场造成战争观认知迷茫。数字化、虚拟化技术的发展,给人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虚拟世界。人与机器高度融合,现实世界与虚拟空间相互交叉。在虚拟世界里,战场上的枪林弹雨变成了一个个字节、一行行代码,人们感受不到对于死亡的恐惧和对于生命的珍惜,变得不惧危险、乐施暴力,对于杀戮和残害越来越麻木。长时间置身于虚拟战场,可能导致现实价值判断出现混乱,导致道德缺失,战争观扭曲。

  人类自身对于人与人之间的杀戮原本具有很强的排斥心理,但是这种抵触心理会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变弱。心理学家根据概率统计的方法得出结论,作战人员抵抗杀戮欲望的能力与目标的物理距离成反比。智能化战争与传统战争的最大区别是,战斗人员可以通过对智能武器的操控远离战场,而这个距离可以远到从地球的一边到另一边。物理攻击的距离一旦超过人类视距的范围,就会导致攻击的随意性。远离战场的虚拟环境使作战人员的安全感倍增,心理逐渐放松,对于战争的敬畏感也随之淡化,甚至认为自己并没有真正参与到战斗之中。曾经参与过无人机作战的美军军官这样描述,“杀人者感受不到受害者的痛苦,操控员在几千英里之外不可能听到受害者的惨叫声或者真切感受到燃烧的躯体”。

  智能武器滥用诱发新型恐怖主义。与传统武器相比,智能武器具有诸多明显优势:对攻击目标的精准打击、定点清除,降低了战争成本;以无人快速攻击为主,避免造成冲突升级,缩短了战争时间;自主寻的实施攻击,避免陷入外围不必要的纠缠,控制了攻击范围。这些变化导致发动战争的门槛降低,造成暴力冲突频发,与战争伦理的诸原则相悖。一方面,智能化无人武器带来的“零伤亡”,让公众的视线不再聚焦战事本身,直接降低了民众和舆论对于战争发动的伦理谴责,从一定程度上掩盖了战争本质的残酷性。另一方面,不具备智能化作战能力的一方,受到智能化无人武器攻击时将毫无抵抗能力。无论人员伤亡如何,都会因为这种束手无策而产生更大的仇恨,这种仇恨往往会演变为各种恐怖袭击式的报复。

  当前,具备无人化、高机动性、强杀伤力等特点的无人机已经成为恐怖分子渴求的理想武器。首先,各种消费级的无人机成本非常低,获得的渠道非常多,通过简单改装就可以携带一定当量的爆炸装置。有的恐怖组织甚至已经拥有这么一支小型廉价的“空军”,可以从空中实施恐怖袭击。其次,目前防范恐怖袭击的措施很难应付这种基于无人机的新型恐怖威胁。恐怖分子可以实现远距离操作,动用多架无人机对同一目标实施连续袭击,或者对多个目标实施协同攻击。令人担忧的是,这种潜在的风险正在变为现实。

  责任归属问题颠覆传统伦理规则。责任归属可能是智能化战争中最受诟病的伦理问题。只有准确区分出责任者,对战争带来的灾难保持高度的敏感,才会让人们反省战争、追求和平。如果最终没有人对战争负责,那么战争就没有正义性可言。美军近年实施的海外无人机打击,造成的死亡人数中有近三分之一是平民,然而没有任何人对这些死去的平民负责。究其原因,智能化战争可以用较小代价获取较大利益,而这种非法利益的取得并不受国际法的限制,法律上的空白造成施暴者的逍遥法外,传统的制度规则和伦理原则已经很难对其进行约束。

  不同于传统战争可以追责到具体的武器操作者身上,智能武器本身具有一定自主识别判断的能力,设计的纰漏、程序的缺陷、操作的失误都可能导致智能武器一时“短路”,责任就自然而然需要设计者、生产者、管理者、使用者和监督者共同承担。这种责任的转移,大大增加了战后责任归属的难度。同时也会导致另一个伦理困境——责任扩散。对于责任扩散,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曾这样描述:“责任感可以被分散开来,因为分工而消失。大多数事业需要很多人参与其中,每一项任务都被细分为多种工作,导致大家感觉每种工作本身都是无害的。”即使造成再严重的伦理后果,一旦进行责任分摊,人的内心就不会有太多的内疚感,这就严重削弱了人们对于智能武器的客观理性认识。

  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任何技术的发展都不可避免地产生负面作用,伴随智能化战争而来的一系列伦理问题给人类带来诸多困扰。如何让智能技术变成受人控制、对人有益的技术,人类还需付出更多探索。

编辑: 迟语洋

书库

工运

  • 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是复工复产“压舱石”

    如何积极落实援企稳岗政策,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助力企业复工复产,成为打赢这场全球疫情防控阻击战的“牛鼻子”,也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和谐稳定发展的迫切需要。这就需要企业决策者在处理疫情期间及后期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方面防止“次生”灾害的出现,未雨绸缪,顺势而为,通过劳资双方共同努力弥补疫情带来的损失,取得战“疫”胜利。

  • 【问题探讨】建设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工会数据资产体系

    随着移动互联网、区块链和数据挖掘技术的日臻成熟,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工会有必要及时参与新型数字经济基础建设,建立工会数字社区,培育数据挖掘能力,确立工会完整的数据资产体系,从而有效保护工会组织和会员的数据资产权利。

  • 【热点思考】劳动美是劳动教育中不可或缺要素

    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十分必要。提高学生劳动认识的手段很多,引入美育要素,在劳动教育中注入劳动美的内容就是做好劳动教育的有效手段之一。

  • 【前沿观察】灵活用工方式中工伤权益问题分析

    近年来,以平台经济、共享经济为代表的新业态蓬勃发展,劳动者就业渠道更加多元,工作形式日益灵活,非全日制、临时性、季节性、弹性工作等各种灵活就业形式迅速兴起。劳动者多重职业或兼职就业日益普遍,以“主业+副业”“斜杠青年”为代表的“平行兼业”受到许多年轻人追捧。

访谈

文献

  • 中共七大幕后珍闻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45年4月23日—6月11日在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召开,距今已整整75年了。这是一次承前启后、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会。时隔75年,透过那些流传下来的珍贵记忆,人们依然能触摸到历史的痕迹,一个又一个故事在其中蜿蜒展开……

  • 仁宗夜奔与宋代城门管理法令

    北宋开封城门依据距离皇帝远近,可以分为京城门、皇城门、宫城门和殿门等。殿门和皇帝最近,京城门最远。当时城门早启晚闭和人员出入的管理非常严格,根据《监门式》规定,宫城门和皇城门每天四更二点开门,京城门四更一点开门。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本站地图| 投稿邮箱|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