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远渡重洋出国留学正在成为许多年轻人的选择。先抛开具体的数字,就笔者所接触和了解的事实:一是出国留学的绝对人数在增长;二是出国留学的年龄呈现低龄化的趋势。最早是大学毕业后出国继续深造,前些年慢慢有了高中毕业生出国读大学的,而近来,有些家长直接送孩子出去读中学,这一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担忧。
如何看待这一社会现象?笔者的基本观点是既不必惊讶,更不必将其意识形态化,但需要关注。
首先,我们必须自豪地承认,出国留学人数的增多是中国30多年改革开放的重要成果之一。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不仅使中国的经济快速地增长,民众的生活水平极大地提高,还使国民的心态日益开放。只有民众富裕,心态开放,对未来有理想才可能远渡重洋赴世界各国留学,学习新的知识和技术,感受不同的文化,体验不同的生活方式。可以说,正是由于国家政策的成功,才使国民有了选择的机会。
其次,对于当下的中国来说,出国留学仍然是非常必要的。当今的中国同世界各国的交往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较之几十年前都已有了很大的改观,但如何融入世界仍然是当下、乃至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所面临的现实而迫切的问题。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中国与许多国家的摩擦和误解在同步增多,另一方面也有部分国民的心态出现了微妙的变化,隐隐地有了一种自大,陶醉于自我想象之中。其实,仅就摩擦而言,某种程度上说,许多是因为文化上的差异和接触太少引发的误解所导致的。而消除误解的最好方式就是多交流,多沟通。人类交往的历史告诉我们,在各种交流中,出国留学,以及接纳更多外国人来中国留学是最好的促进沟通的方式。对于今天的中国来说,如何继续培育国民的开放心态,葆有对各种文化的好奇,是国家和全社会都应高度注意的事情。
再次,不必为年龄小而过分担心。在中国历史上,幼童出国留学并非始于今天。1872年,为了更好地向国外学习,清廷开始派遣幼童赴美留学,至1875年,四年中共派遣120名幼童远赴美国,开中国幼童赴海外留学之先河,这些学生抵美时平均年龄只有12岁半。当时的中国对外几乎无任何了解,加以交通又落后,因而选派身心尚未健全的孩子到完全异质文化的美国留学,能否适应是大家普遍担忧的问题。
事实证明这种担心大可不必。这些孩子很快就克服了各种困难,在异国他乡顽强地生活了下来。1881年7月23日《纽约时报》发表社论指出,中国的幼童“机警、好学、聪明、智慧。像由古老亚洲帝国来的幼童那样能克服外国语言困难,且能学业有成,吾人美国子弟是无法达成的”。学业有成后这批幼童大多数选择了回国,他们分布于各个领域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服务于祖国,其中就有大家熟知的詹天佑。当然,对于国家来说,他们最大的贡献则是,“他们对于商业及友好关系上,带给中国正确的方向和利益,他们促进中国的富强和进步,而使中国跻身于世界友邦之中。”这些孩子也有一些最终选择留在了美国。由于时代的原因,这些定居国外的学生,大多以讲授或研究中国文化及历史、文学、语言、图书分类等为职业,他们通过专著、专文和资料,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介绍给美国各界,对于美国人了解认识中国起了重要的作用,成为中美文化交流史上重要的一元。
笔者认为,我们更多该思考的是如何保护好越来越多远赴世界各地求学的游子。如国内的教育部门多提供各种有价值和准确的留学信息,免得让家长上当受骗;切实提高本国的教育质量,给国民更多选择的机会;驻外的外交机构多与留学孩子联系,提供更多服务,让他们更多感受到祖国的关怀。而对于公民个体来说,一是要量力而行,切不可攀比,使家庭背负沉重的资产包袱。同时,家长一定要尊重孩子个人的意愿。(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天津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
基础教育如何国际化 | 2014-02-11 |
逃离工科 全球教育之惑 | 2014-02-11 |
求学海外,值不值? | 2014-02-11 |
秦淮区老年产业发展创新实践与启示 | 2014-02-11 |
张维为、李熙玉:今天的中国由政治家领导,... | 2014-02-11 |
以人为本的“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 | 2014-02-11 |
出国留学最好打一点国学底子 | 2014-02-11 |
教育供给侧改革应把握三个方面 | 2014-02-11 |
回望来路 不忘初心 | 2014-02-11 |
要面包还是要自由,这是个问题 | 2014-02-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