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几个问题
洪银兴
//m.auribault.com 2016-08-31 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 更多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方面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其中包括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其指导思想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要立足我国国情和我国发展实践,揭示新特点新规律,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是由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提出的。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经济发展道路进行理论概括的系统性经济学说。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需要以改革和发展的重大问题为导向,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又要结合我国经济发展实际,不断形成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经济学理论成果。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涉及为什么人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立场代表无产阶级根本利益,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为中心是以发展生产力、增进人民福祉为目标的政治经济学;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政治经济学;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政治经济学。

  基于以上分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科定位可作如下规定:它提供一种意识形态,但不仅仅是意识形态,它还提供基本的经济学理论;它提供思想教育教材,解决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但不仅仅是思想教育教材,还要为我国的经济决策和政策制定提供经济理论指导;它要批判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潮,但不仅仅是当批判家,还要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建设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突破从生产力成为研究对象开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方法论,也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范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应坚持这个范式。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的分析,任务是揭示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替代的客观规律,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也就是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阻碍作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根据《共产党宣言》,任务是要“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原因是社会主义最终取代资本主义的物质条件是其生产力水平达到并超过资本主义的水平,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时,生产力水平没有达到并超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水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大突破就是明确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逐步达到共同富裕。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不只是生产关系改革和调整的实践,还是发展生产力的成功实践。这表明,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把对生产力的研究放在重要位置。

  实践证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只是限于生产关系,而不进入生产力领域,会使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范围和领域越来越窄,对中国经济的解释能力及指导作用越来越小。与此同时,各个流派的经济学都在抢夺发展生产力领域的话语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如果不占领这个领域,也就失去了这个领域的话语权和指导权。

  生产力同生产关系一起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会牵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一系列突破。

  对生产力,研究什么?邓小平说: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方面讲全了。习近平说: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基于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就是要建立解放、发展和保护生产力的系统化的经济学说。

  所谓解放生产力,就是根据我国所处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特征,推进改革开放,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解放生产力属于生产关系层次的改革和完善。解放生产力是动力,发展生产力是目的。涉及基本经济制度的改革和完善,资源配置方式的改革,国有企业的改革,基本分配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的改革和完善,等等。这方面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发展和保护生产力,涉及的是经济发展的两个方面:前者是增进物质财富,后者是增进生态财富。尽管解放生产力是发展生产力的动力,但它不能代替对发展生产力的研究,因为发展生产力有自身的规律,也有自身的理论体系。就如马克思所说: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来源于三个方面,“归结为发挥着作用的劳动的社会性质,归结为社会内部的分工,归结为智力劳动特别是自然科学的发展”,这几个方面正是研究发展生产力的重要理论依据。不仅如此,中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创造的“中国奇迹”,也需要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理论进行总结和概括。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话语体系需要把握好多种资源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把握好三方面资源:一是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三是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就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来说,如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总结和提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经验,同时借鉴西方经济学的有益成分。我国在改革中形成的基本经济制度理论、基本分配制度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就是从中国实际出发,依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借鉴西方经济学的有益成分创新和发展的。构建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理论话语体系也应体现这些要求。

  首先,需要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宝库中挖掘系统的发展生产力理论,使其成为经济发展理论话语体系建构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论基础。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阐述的劳动生产力要素的规定,经济发展方式的区分,科学技术的作用,社会再生产的比例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生产和消费的关系等理论范畴和原理,构成中国特色经济发展理论的基本话语。

  其次,借鉴西方经济学的有益成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是世界性问题,以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为对象的发展经济学,以增长为对象的增长经济学(包括新增长理论)不乏有积极的成果可以为我所用。这些范畴和理论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能够使中国的发展理论同世界流行的发展理论进行客观的比较并为我所用,但也有个中国化的问题。其中最为重要的中国化要求就是人口大国的实际,刚刚由低收入进入中等收入的发展阶段,以及共同富裕的要求。

  第三,讲中国故事,体现中国智慧,经济发展的中国道路需要用中国的理论来进行总结和概括,而不可能用西方的哪种经济学来说明。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就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进行集体学习时,列举的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已经提出的独创性观点,如统筹兼顾、注意综合平衡,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农轻重协调发展等重要观点;关于树立和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的理论;关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理论;关于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的理论;关于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理论;关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理论等等理论成果,是适应当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的政治经济学,不仅有力指导了我国经济发展实践,而且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

  通过回应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的重大经济发展问题实现理论创新

  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

  从发展的阶段性考虑,与低收入阶段所面临的克服贫困为重点的发展问题不同,我国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面临的重大发展问题主要涉及:发展方式转变问题;中高速增长的可持续问题;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问题;补齐发展的短板问题;人的发展问题。回应这些问题,需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系统化的中等收入阶段的经济发展理论创新主要涉及两个方面:

  首先是创新系统的经济发展理论。中国特色经济发展理论是对经济发展规律性认识的总结,其中包括:一是创新经济发展目标理论:发展目标不可能是单一的增长,不仅是摆脱贫困,公平分配、增加社会福利都要体现共享发展的要求;二是创新经济发展方式理论:不仅是转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还需要创新发展方式,注重国民经济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三是创新现代化理论: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是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的现代化,更为重视人的现代化;四是创新保护生产力理论: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以最适宜的方式影响和介入自然,可以换取自然对生产力的最佳反馈。

  其次是寻求新时期经济发展的动力。政治经济学研究经济关系的着力点是研究经济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功能不仅是在生产关系层面上通过改革寻求发展动力,还要在生产力层面上寻求发展的新动力。针对曾经推动经济高速增长的物质要素和低成本劳动力的供给动力明显衰减的状况,经济增长的发动机需要转换,需要在供给和需求两侧寻求新的动力。

  总之,将解放、发展和保护生产力的三个层次问题结合起来研究,从而形成系统化的经济学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开创性贡献,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作者系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