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对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作出全面部署。组织动员广大哲学社科工作者深入学习贯彻《讲话》精神,投身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构建实践,形成“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历史责任。
1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哲学社会科学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是国家软实力的“车之两轮”,缺一不可。哲学社会科学从认识社会规律、引领社会变革、创建制度文明的维度,反映了一个民族的价值理念、思维能力、精神品格与文明素养,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理论自信、文化形象、国际话语权和综合竞争力。站在历史的制高点,坚持问题导向,回应时代诉求,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有助于用中国的创新理论和话语体系,阐述中国道路、中国制度安排,将中国模式的体制优势和中国实践的增长实力转化为话语优势,让中国的核心关切与战略行动有理能服人、成就能感人、经验能传人、形象能动人,进而提升中国主张的全球认可度、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和中国文化的世界资鉴力。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承载着实现中国梦的历史重任。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既以话语成果、学理逻辑、学科体系、学术阵地记录着民族复兴的足迹与故事,更以思想先声、智慧谋略、理论先导引领着中国梦的实现与共享。当下,中国正经历着“中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和“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迫切需要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总结新的实践经验,获得新的认识,形成新的预见,创建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反映时代要求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战略,探索形成中国梦的最佳实现路径和实现模式,推动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方略。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蕴含着大量治国理政的睿谋新智,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智库资源。在复杂而剧烈变化的新常态下,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探索在促进世界理解、适应和接受中国的话语体系过程中,如何进一步健全决策咨询制度,融汇各方智慧、真知与灼见,助推化解深层次矛盾与系统性风险,帮助全方位塑造新时代的大国形象,是中国特色新型高端智库建设必须面对和承担的历史性责任。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正是国家推动决策科学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略。
2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一个“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完整体系。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从思想体系、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思想体系是哲学社会科学的精髓,也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灵魂。中华民族创造了儒家、道家、墨家、阴阳等独特而瑰丽的思想流派,形成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思想体系的历史标识,在世界思想史上留下了鲜明的华夏烙印。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凝成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思想体系的当代特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责任,最重要的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吸收全人类的思想精华,挖掘中华文化的思想资源,?n炼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时代元素,进一步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性发展,引领实践的深化和时代的进步。
学科体系是哲学社会科学的骨架,也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与创新的载体。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涵盖文、史、哲、经、政、社、军、党建及生态等各领域,在分类上囊括传统、交叉、前沿、新兴、冷门等诸多学科,在格局上形成立足国际学术前沿、适应中国社会需求、门类齐全、功能完备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讲话》要求,其学科体系建设要“突出优势、拓展领域、补齐短板、完善体系”,重点在加强指导性、支撑性学科建设的基础上,加快发展优势突出的重点学科,创新发展突破性的新兴和交叉学科,重视发展传承性的“绝学”与冷门学科,同时抓好相关的教材体系建设。
学术体系是哲学社会科学的“土壤”,也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软环境。学术体系既包括硬的学术制度,也涵括道德、文化、氛围等软的学术公约。在开放互鉴的社群化时代,必须正视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浮夸、学术不端、学术虚假、学术腐败等不良现象,着力改善学术组织架构、改进学术评价方法、优化学术评价标准,厚植崇尚创新、精深、严谨、诚信的学术文化,构建开放式学术研究体系,让学术评价有章可循、让学术规范内化于行、让学术交流融入全球。这是打造具有中国特色、普遍意义和接轨国际的学术规范体系的重任所在,也是提升哲学社科学术管理、净化学术环境、拓展学术空间的硬内容,更是哲学社科工作者坚守学术底线、明辨学术真伪、笃行学术创新的软支撑。
话语体系是哲学社会科学特色、风格与气派的表现,也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文化个性、思想实力和成熟自信的象征。《讲话》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简言之,中国行动、中国故事、中国声音须用中国话语体系、中国价值体系来阐释、解读与传播。这就要求,哲学社会科学的话语体系须在阐释好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上下功夫,应在处理好借鉴与建构、民族和世界、普遍性与个性的关系上出新策。要鼓励哲学社会科学机构“走出去”,研究和把握国际受众的赏读口味、找准并剖析国际社会误读“中国道路”的误区,扶持面向国外推介中国话语体系传播平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塑造中国形象。
3 “四个坚持”加快构建哲学社会科学新体系
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体现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科学性、先进性。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旗帜,自觉地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自觉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运用于智库建设与学科建设的全过程,自觉将当代马克思主义的理念与资源运用于学术研究、决策咨询、舆论疏导的各个环节,并在新的实践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新理论、开辟通向真理的新道路。这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保持科学性、先进性的灵魂所在。
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体现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继承性、民族性。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运用马克思主义知识、观念、理论、方法,吸收并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去劣扬优,坚守“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体现可持续继承性。同时,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挖掘并吸取本民族长期积累的思想养分与文化自信,彰显哲学社会科学的民族性。
坚持以我为主、创新发展,体现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原创性、时代性。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的生命所在。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问题,既是时代的呼声,也是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起点。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只有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聚焦制约改革发展的突出矛盾,努力在发现、筛选、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及时地挖掘新材料、运用新方法、概括新实践、升华新理论,才能提出既有主体性、原创性,又富有时代气息的理论与学说。这是哲学社会科学体现中国特色、中国优势的着力点,也是确保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充满生机活力的支撑点。
坚持统筹兼顾、重点突破,体现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系统性、专业性。哲学社会科学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体系,需要统筹兼顾,整体推进。这就要求,必须全面梳理学科体系存在问题,主动适应国家战略需求、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及学科前沿态势,动态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凝炼学科方向、集聚学科队伍、构筑学科基地,逐步建立起融入时代、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凸显系统性;必须在整体推进的前提下,有选择地突出重点、树立品牌、发挥优势,培育优势学科、发展“重点学科”、打造“龙头学科”,凸显专业性,并逐步形成重点突破、以点带面的学科体系建设新局面。(作者为广西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
坚持继承性民族性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 | 2016-05-23 |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 2016-05-23 |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 2016-05-23 |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 | 2016-05-23 |
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贡献力量 | 2016-05-23 |
强化构建哲学社会科学的特性 | 2016-05-23 |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加快构建中国... | 2016-05-23 |
切实担负起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历史使命 | 2016-05-23 |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使命担当 | 2016-05-23 |
担负起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使命 | 2016-05-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