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和新型智库建设
吴大华
//m.auribault.com 2016-06-02 来源:贵州日报
分享到: 更多

  做好新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根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设指明了方向。

  充分肯定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社会价值。习总书记讲话指出:“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介绍,“这里有玫瑰花,就在这里跳舞吧!”20世纪80年代,几位经济学者在一篇关于中国改革的论文中,以马克思引用过的这句名言作为结尾,以彰显时代命题与学者志业。从80年代参与经济领域改革的经济学家群体,到90年代推动法治进程的法学家群体,再到今天活跃在全面深化改革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30多年来中国改革的玫瑰园,始终围绕着一群心怀家国之思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他们既以自身的学识与思考催生了满园芬芳,也从中国的自身改革实践中收获了知识之果。

  深度剖析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战略地位。习总书记讲话指出:“新形势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地位更加重要、任务更加繁重。历史表明,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尤其在全球化进程越来越深入的今天,中国经验需要更好地被现代社会科学所表达,从而让世界听到“学术中国”的声音,让中国的奋斗为全世界理解和分享,为世界发展提供中国方案。这应该是哲学社会科学学者的职责与担当。“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当代中国社会的变化发展,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最好的土壤。今天的中国学者,需要面向世界的知识储备、俯仰古今的学术眼光,更需要立足中国的学术情怀、接续传统的学问根底。在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哲学社会科学学者或许需要重新思考,“学术中国”要基于怎样的人心之理和文明之基,学问理念要源于怎样的历史变迁、社会现实与生活形态?书本中不会有关于中国当下与未来的现成答案。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个根本问题需要中国学者,也必须由中国学者自己来回答。

  坚定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价值。讲话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马克思主义是在人类长期实践和认识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重大科学成果,它不是那种仅仅从主观愿望出发而随意构建的非科学的观念体系,而是建立在各领域学科研究基础上的科学的思想体系。要发挥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指导作用,就必须从各个环节加强马克思主义的自身建设,特别是要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同时,马克思主义研究不能空对空,而必须密切联系实际从理论高度研究和探索当代社会发展中国的重大问题,并在实践基础上推动理论创新。以“十二五”以来的贵州为例,正是得益于以哲学社会科学为内核、以“构筑精神高地”、“多彩贵州特色民族文化强省”为战略的繁荣发展的贵州文化,才催生了贵州经济社会“弯道取直、后发赶超”强大的凝聚力、创造力和竞争力,滋育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贵州的生动实践。

  精辟概括了哲学社会科学应凸显“六性”:民族性、传承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习总书记讲话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要积极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要着眼于全球未来发展的大趋势,着眼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全球治理规则,以我为本,融通中西,构建国际上愿意听、听得懂、能够接受的话语体系,更好地面对未来、创造未来、赢得未来。

  明确提出了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组织领导和队伍体系的要求。习总书记讲话指出:“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是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根本保证。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是知识分子密集的地方,要把这支队伍关心好、培养好、使用好。”这就鲜明地提出了加强党对哲学社会科学的政治领导和工作领导,一手抓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一手抓管理引导领导,确保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全面落实“二为”和“双百”方针,落实知识分子政策,让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成为先进思想的倡导者、科学研究的开拓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对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促进作用。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和新型智库建设的时代重任

  习总书记的讲话为我们地方社科院如何夯实科研、智库建设工作指明了方向,增强了我们开展工作的动力和信心。

  充分利用并打造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平台。按照贵州省政府2016年重点工作部署,2016年3月25日,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暨战略合作推进会召开。此次推进会由贵州省社科院牵头,旨在启动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探讨新型智库构建方案,借鉴吸收中国社科院和山东、湖南省社科院近年来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经验,结合贵州实际,把新型智库的理论力转化为实践力,把思想力转化为生产力,把研究力转化为服务力。

  “思想库”注重特色研究,“智库”紧跟贵州发展速度。依据国家对社科院“思想库”和“智囊团”的定位,在打造贵州省“大而全”综合性研究机构的同时,坚持两翼齐飞,“思想库”建设偏重基础研究,鼓励“十年磨一剑”:“智囊团”或“智库”建设注重研究的“精、准、快”,要求改变以往“等、靠、要”模式,主动想、使劲靠、注意跟,针对贵州“后发赶超”中的问题及时、快速做出回应。

  多层次构建与保障智库网络。构建上:借力院省战略合作,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搭建多个合作平台;拓展省际合作,与国家级智库、兄弟社科院、省内外高校交流频繁;深化院厅战略合作,与省直机关、社会团体互补共赢;延伸院地战略合作;探索国际交流平台。保障上:以省领导指示、圈示课题为依托,与高校、党校联合开展课题研究;以横向课题为桥梁,为省直机关、地方政府提供决策咨询;以蓝皮书为载体,创新地方政府与智库合作模式;以合办国际性、全国性、地方性学术会议为纽带,促进多方沟通交流常态化。

  人才建设和制度保障同步,为跨越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打造“四能”队伍。繁荣学术,学者为本;智库建设,人才第一。社科院作为出思想、出智慧、出举措的地方,必须要有一流的人才。贵州省社科院历来高度重视人才工作。2004年中央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意见颁布后,围绕引才、用才、留才的人才队伍建设做了大量工作,为打造“坐下来能写,站起来能说,俯下身能听,走出去能干”的“四能”队伍创造优越环境和条件。

  智库创新工程建设得到社会认可。2016年1月13日,《光明日报》刊发了《2015年度地方社科院系统智库发展报告》,这是国内首次公开发布地方社科院系统的智库建设报告。其中,贵州省社科院的举措和做法被提及4次。在智库发展定位方面,“贵州社科院提出要加快建设成为在西南地区有贵州特色的一流新型智库”;在服务党委政府决策方面,“各地社科院得到省级及以上领导的肯定性批示有所增加,贵州社科院同比增长超过60%”;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方面,“贵州社科院突出党委政府工作‘重点’,围绕领导决策‘高点’,及时发现经济社会‘亮点’,深入剖析社会‘焦点’,注意解决工作中‘弱点’,形成了多层次调查研究格局”;在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方面,“贵州社科院注重搭建合作平台,与中国社科院合作设立了学部委员贵州工作站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着力围绕“新”、“智”、“库”三方面不断推动科研转型升级

  当前,贵州省社科院要认真抓好深入实施“创新立院”、“人才强院”和“管理兴院”三大战略,以提升科研质量为主题,围绕“新”(角色定位新、研究领域新、研究方法新)、“库”(搭建专家库、厚植资料库、优化数据库)、“智”(打好“智”的基础、做好“智”的推送、落实“智”的保障)三个方面,进一步推动科研创新与智库建设。(作者为贵州省社会科学院院长)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