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李松林
//m.auribault.com 2016-05-25 来源:宣讲家网
分享到: 更多

  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着眼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在科学分析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的基础上,突出强调了哲学社会科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并认为“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基于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习近平认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时要求进一步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队伍建设,要使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成为“先进思想的倡导者、学术研究的开拓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总书记的讲话,揭示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图:5月1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第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首先成为“先进思想的倡导者”。 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基于:

  其一,基于“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习近平总书记从中西方历史发展的角度,论证了每一次社会重大变革都是以思想变革为先导,也都会产生一大批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论述不仅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而且明确提出了在当今中国社会大变革时代哲学社会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其二,基于“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既然社会大变革一定会带来哲学社会科学的大发展,那么当代中国本身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必将带来哲学社会科学的大繁荣,而哲学社会科学的大繁荣也必然产生一大批“先进思想的倡导者”。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而我国知识分子自古以来就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和传统。

  其三,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博大精深。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涉及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的各个领域,涵括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科技、军事、党建等各个方面。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不下大气力、不下苦功夫是难以掌握真谛、融会贯通的”。“为学之道,必本于思”。“不深思则不能造于道,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第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首先成为“学术研究的开拓者”。 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基于:

  其一,基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一方面,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经过政府和广大学者的努力,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另一方面,目前在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标准、学术话语上的能力和水平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还不太相称。要开拓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就必须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在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特点概括为三点:体现继承性、民族性;体现原创性、时代性;体现系统性、专业性。在这三点中,习近平总书记突出强调了原创性、时代性,因为“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有没有中国特色,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不仅难以形成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而且解决不了我国的实际问题。

  其二,基于新形势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地位更加重要、任务更加繁重。习近平总书记讲这一点时一方面强调了“五个面对”:一是“面对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主流和非主流同时并存、社会思潮纷纭激荡的新形势”;二是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国际发展环境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三是面对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断呈现、各类风险和挑战不断增多的新形势;四是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形势;五是面对全面从严治党进入重要阶段、党面临的风险和考验集中显现的新形势。另一方面则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还处于有数量缺质量、有专家缺大师的状况,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要改变这个状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需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加倍努力,不断在解决影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上取得明显进展”。

  其三,基于“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在我国,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最终也不能发挥应有作用。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于研究和教学的全过程,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

  第三,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成为“社会风尚的引领者”。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基于:

  其一,基于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创新还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是社会发展、实践深化、历史前进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然要求。要解决新情况、新问题,如果不能及时研究和运用新思想、新理念、新办法,理论就会显得苍白无力,哲学社会科学也会“肌无力”。所以,广大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就是理论创新与“社会风尚的引领者”。

  其二,基于充分调动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积极性。在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了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贡献,认为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深入研究和回答了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中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出了一大批重要学术成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重大贡献。要开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新局面,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就必须进一步大力弘扬优良学风,树立良好学术道德,自觉遵守学术规范,讲究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崇尚“士以弘道”的价值追求,真正把做人、做事、做学问统一起来,真正成为“社会风尚的引领者”。

  第四,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成为“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基于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的工作者都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既然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因此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这也是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怎样才能成为“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习近平总书记认为:首先就要解决“为谁著书、为谁立说,是为少数人服务还是为绝大多数人服务,是必须搞清楚的问题”。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基于此,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努力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只有这样,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才能真正成为“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作者系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原院长、教授)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