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生态环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改善环境质量在当前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环境质量的改善需要运用行政、经济、法律等综合手段,需要地方政府、相关部门、企业和公众共同努力。笔者认为,意识决定行为,不管采用何种手段和措施,人的因素都是其中决定性的因素。只有进一步提升公众的环境意识,形成高度的环保自觉,改善环境质量才有根本保证。
近年来,通过环保等部门的大力宣传,我国公众的环境意识已有所提升,特别是环境权利意识越来越强烈,呼吁环境问题早日解决。但是具体到个体时,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行为屡见不鲜,“少数人干多数人看,少数人治污多数人排污”的现象仍然存在。笔者认为,环境意识的提升不仅应体现在对权利的追求上,还应体现在对义务的履行上。
对此,笔者建议应切实加强环境教育。具体来说,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着眼现实,开展环境国情教育。当前,很多群众对我国的环境国情不了解或了解甚少,环境国情教育方面开展的工作也不多,造成公众对环境形势的认知存在误区,在行动上也就存在污染环境的行为。笔者建议,把环境国情教育作为必修课,帮助公众真正认清我国及地方生态环境基本情况、污染程度、污染趋势及对经济、社会的影响。要组织学习培训,常态化开展环境知识、常识、技术、政策、法律等方面的教育活动,培养公众的环境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
着眼长远,开展系统性环境教育。国家应尽快制定国民环境教育大纲、规划和分行业分类别的人员环境教育导则。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应依据大纲、规划和导则,制定具体的环境教育方案并组织实施,做到环境教育系统化、常态化和全覆盖。环境教育要重点从青少年抓起,可将环境教育纳入国家教学大纲,从幼儿园到大学都开设环境教育相关课程,让下一代从小到大都能接受良好的环境教育,强化教育的系统性。充分发挥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的作用,提供环境教育的平台。
着眼内心,开展环境道德和文化教育。只有内化于心,才能外化于形。只有切实加强环境道德和文化教育工作,才能真正实现生态意识的根本提升。笔者建议,要进一步加强环境道德和文化教育研究、组织和推进工作,认真解决现实中存在的环境道德观念薄弱、环境文化产品稀缺、环境文化活动偏少等问题。要在思想、理论、文学艺术等领域推出一批环境文化教育精品,在全国各地区、各领域掀起环境道德和环境文化教育的热潮。要不断丰富和完善环境道德和文化教育形式,把环境道德和环境文化价值观念根植于群众的灵魂。
着眼实效,开展环境实践教育。除了在理论层面对公众加强环境教育之外,还应开展丰富多彩的环境实践主题活动,引导公众积极参与,提高环境教育的实效性。例如,可依托生态文明示范区(市、县)、生态乡镇及绿色机关、社区、学校、企业等创建载体,开展一系列环境教育活动。可让公众参与到环保项目建设过程中,通过听证等方式,在实践中对所学的环境知识进行检验和应用。(作者单位:安徽省肥西县环保局)
社会力量参与反腐倡廉的框架构建 | 2013-06-25 |
发挥宣传教育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 2013-06-25 |
全面推进河北文化法治建设 | 2013-06-25 |
宣传思想工作要着力提升“六力” | 2013-06-25 |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 | 2013-06-25 |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 | 2013-06-25 |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 | 2013-06-25 |
以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指示精神为统领 开创生... | 2013-06-25 |
构建四大体系 打造美丽生态温江 | 2013-06-25 |
绿色发展:新理念 新动力 | 2013-06-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