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科斯贡献在于促使人们关注约束条件
谢作诗
//m.auribault.com 2016-03-01 来源:深圳特区报
分享到: 更多

  科斯经济学的精髓,在于从基本出发去解释形形色色的现象和行为。这个基本就是约束条件下的利益最大化公理,也可以说是理性人假设。理性不是追求利益最大化,而是追求约束条件下的利益最大化,因此约束条件就至关重要。

  当年张五常第一次见到科斯的时候说:“我花了三年时间读您的文章。”科斯问:“那你说我的文章讲什么了?”张五常:“讲合约的局限条件。”这个局限条件即是我们习惯的约束条件。张五常说,科斯的贡献并不在于什么定理,而在于促使我们关注约束条件。

  在科斯经济学里,调查约束条件就成为经济分析的重点,而考虑了所有的约束条件,经济就总是有效率的。

  一切看起来离奇古怪的现象,都不违反人的理性,而是背后的约束条件还没有被我们发现。我们认为农民不储蓄、不扩大再生产,那只是因为扩大再生产的边际收益等于零了。自助餐食客要吃到最后一口食物的边际收益等于零才会停下来,可是生产最后一口食物的成本肯定大于零,似乎有无效率发生。但要避免食客多吃,就需雇佣工人师傅来度量分配食物,这需要费用,把这个交易费用(约束条件)考虑进来,那么让食客多吃一点反而是有效率的。

  而且约束条件下的利益最大化,是考虑了动态效应的一般均衡,不能只考虑静态效应,不能是局部均衡。局部均衡并不是一种真实存在,不考虑动态效应不能算是一般均衡。

  行为经济学有个据说推翻了理性人假设的“实验”:拿100块钱在张三、李四两人之间分配。游戏规则是这样的,如果两人都接受分配结果,那么各自得到分配给他们的份额;但是假如有一个人不接受分配结果的话,那么两个人都不能得到分配给他们的份额。实验及其结果如下:50块钱给张三,50块钱给李四,张三、李四都接受分配结果,他们各自得到50块钱;51块钱给张三,49块钱给李四,张三、李四都接受分配结果,张三得到51块钱,李四得到49块钱……99块钱给张三,1块钱给李四,李四不接受分配结果,张三、李四全都不能得到任何收入。问题来了:难道李四得不到任何钱比得到1块钱更好吗?尽管他分得的份额比张三要少,甚至少很多,但有总比无强,看来理性人假设未必总是不成立的。

  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引入公平。就是说,经济学不仅要考虑效率,还要考虑公平。

  不是说公平不重要,也不是说公平对于效率没有影响。问题在于:公平更多的是价值判断,一百个人有九十九个答案,那么什么才是公平呢?是起点公平算公平,还是终点公平算公平?拿这个“实验”来说,公平与不公平的边界到底在哪里?恐怕是回答不了的吧。

  科斯经济学则会问:公平本身能不能在效率的框架内得到解释呢?

  且让我把这个“实验”改一改:张三如果拿到钱就去火星生活,李四则还留在地球上。反过来也可以,没有其他含义,无非是让张三、李四两个人分了钱后就天各一方,彼此不产生任何影响。现在给张三99块钱,李四1块钱,李四会接受吗?朋友,我敢跟你打赌,下什么赌注你说了算,李四一定会接受分配结果的。问题不在于李四只得到了1块钱,比张三少很多,不公平,所以李四拒绝接受分配结果,而在于这个分配结果会影响张三、李四未来在资源竞争中的竞争力,会影响进一步的分配结果。李四比张三分得的少很多,很大可能决定了未来李四比张三分得的也要少。初始分配总是要影响未来分配的,你不能不考虑动态效应,说人们不接受有比无强的结果,因而理性假设不成立。实际情况正相反,这恰恰是理性。

  分配规则(游戏规则)是内生决定的,绝不是外生给定的。在一个张三、李四分得了钱后会产生进一步的动态影响的世界上,张三怎么可能不预期分配结果对于李四的动态影响以及李四的反应呢?所以,放心好了,张三99块钱,李四1块钱的分配方案,不是李四不同意的问题,而是张三不会同意的问题。张三、李四都不同意的方案,在真实世界是不可能存在的。张三99块钱,李四1块钱的分配方案,不过是主流经济学家们养尊处优、无所事事想当然的产物。但我们怎么可以用一个想当然的非理性“实验”去否定真实世界的理性呢?(作者系浙江财经大学经济与国际贸易学院教授)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