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以“进社区”为抓手深耕厚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梁桂
//m.auribault.com 2016-02-04 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 更多

刘计划 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筑魂的战略工程,是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文化安全的精神屏障。社区是社会的基本组成细胞、人的聚集地、未来发展的重点,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阵地。以“进社区”为突破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融入居民生活全过程,构建社区精神家园,对于破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的各种困境,带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全面发动到深耕厚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3年多来,得到全党全社会热烈响应,学习、宣传、践行核心价值观蔚然成风,认知程度不断提升,成绩有目共睹。前一阶段的重点,主要是宣传发动;下一阶段的任务,就是深耕厚植,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找准存在的症结和不足,在破解难题中前进。

  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氛围营造多,贯穿融入相对少。各级各地都能广泛动员媒体、各种社会宣传阵地,持续形成核心价值观宣传的强大声势,基本达到了核心价值观声音不断线、宣传图画抬头见,氛围很浓厚,但也存在与百姓的具体生产生活结合不够,宣传和践行“两张皮”的现象。面上抓得紧,分类抓得相对松。各级党委政府都能按照中央部署,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实施意见、行动方案,专门召开会议进行安排,提出明确要求,但也存在普遍性推进多,分类研究和指导不到位等问题,表现为虽然也针对学校、家庭、农村、社区、机关、企业进行谋划部署,但工作力度、进展程度仍显不足。思想重视高,有效举措相对弱。各级都能把推进核心价值观建设作为向中央基准看齐的具体行动,牢牢抓在手上、扛在肩上,但从整体看,管用的举措还是少,和群众的实际对接不起来,还没有找准把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干部群众实际行动的有效路径。

  文化进社区:从硬件建造到软环境营造

  社区不仅是有形的人口和地理空间,而且是“精神的联合体”,是深耕厚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突破口和切入点。社区建设的核心任务是道德教化,在邻里守望中更容易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居民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培养社区荣誉感和归属感。

  当前,我国正在经历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发展阶段,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社会大变革,改变的不仅是人们生产生活方式,更有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但从面上情况看,全国大部分地区的社区建设仍停留在初步的“建造”阶段,其典型特征是有“区”无“社”,具体表现就是片面重视硬件基础设施建造,忽视以文化人的软环境营造。

  纵观世界各地的社区发展,大都经历了一个由重视“建造”到重视“营造”的过程。以我国台湾地区的社区建设为例。从1965年颁布《社区发展工作纲要》,启动社区建设开始,到1993年调整工作思路的这段时间里,我国台湾地区一直把改善“硬环境”作为全面提升民众生活品质的主要抓手,对“软环境”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集中精力推进硬件建设,确实有效改善了社区环境,但由于忽视了社区认同与社会参与的建设,导致居民对社区产生认同危机,进而导致社区功能的降效。1994年,台湾地区重新审视社区建设思路,推出了“社区总体营造计划”,提出以文化建设推动社区营造,把工作重点转向了建设社区文化、培育社区认同上,随后相继提出“新故乡社区营造计划”“健康社区六星计划”,从此,台湾地区的社区建设迈上一个新台阶,居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社区凝聚力明显增强。

  我国台湾地区的社区建设由“建造”到“营造”,主要是实现了“三个转变”。政府角色由领导到引导的转变。旧理念下,台湾地区社区建设的动力是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强势推动,这也是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特征。在层出不穷的问题面前,当局迅速调整了工作思路,弱化“领导”、强化“引导”,强调自下而上、居民参与、社区自主,并随着居民参与能力的提升,政府力量逐步从社区建设中退让。社区功能由生活场所到精神家园的转变。台湾地区社区建设初期,侧重的是生活场所定位,此后“社区总体营造计划”带来的新理念,关注的则是社区历史文化、社区居民教育,把无形的社区精神作为建设的重点。居民参与由冷淡疏离到积极主动的转变。在发展初期,台湾地区依靠行政权力,由上到下设立了大量社区活动场所和社区组织,处于被动状态的居民并不认同,导致政府“一头热”。“营造”阶段,当局主动让渡权力给居民,逐步退出具体管理,而将重点放在调动社区居民参与热情和管理能力上。居民自发成立了社区文史工作室、社区发展协会等组织,社区归属感和认同感逐步提升。

  陕西的设想:从思想自觉到行动自觉

  在抓社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方面,陕西有着强烈的思想自觉,始终把社区锁定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的重要切入点,先后召开全省社区核心价值观建设推进会、全省社区核心价值观建设现场会,进行安排部署,并坚持试点先行,形成了上级带下级、层层抓试点的良好氛围,取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对照中央和省委要求、其他地区的先进经验,陕西还有很大差距。要实现追赶超越,还需要在“四个建设”上下功夫。

  理念建设。要以一场思想变革改变现在“政府抓、抓政府”的路子,在社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上,少一些命令和强制,多放权、多搭桥、多引导,自下而上、上下结合。要硬件建设与软环境建设两手抓、两手硬。继续重视硬件是因为过去我们“欠账”比较多,要尽快补上;在达到一定阶段后,要加快实现从“建造”到“营造”的转变。要把社区核心价值观建设的自主权交还给居民,把功夫重点下在调动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上。

  文化建设。文化是社区建设的灵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归根到底要通过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来实现。八百里秦川是十三朝京畿要地,人文荟萃、物华天宝。毛泽东同志和党中央在延安的13年,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革命文化。再加上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朝气蓬勃的现代文化,陕西文化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得天独厚。可以说,陕西每走一步都能踩到一个文化元素,每个社区都有自己讲不完的、特有的精彩故事,这些都是社区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瑰丽宝藏。要把这些文化富矿发掘出来、宣传出去,增强大家的自豪感,潜移默化地影响居民的价值观念。

  公约建设。陕西是“乡规民约”的重要发源地,蓝田县《吕氏乡约》是迄今发现的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乡约,其提出的“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充分彰显了道德追求、道德精神和道德教化的力量。《吕氏乡约》的生命力在于,它具有“关学”特色、蓝田“风味”,与本地实际和群众生产生活贴得紧,提出的要求可操作、能用上。反观现在的各种社区公约,大多是统一格式、标准内容、泛泛而谈,没有特色和生机。要鼓励各个社区结合自身文化特色、历史传承、人群特征,共同研究制定《社区准则》,制定过程要突出集思广益、全员参与,努力让公约成为大家共有的思想和行为准则。

  队伍建设。社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要面向全体居民抓落实,社区中的每个人都是核心价值观建设队伍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其中,社区工作者、社区志愿者、党员干部、英雄模范、知识分子、知名人士、“五老人员”是中坚力量,要发挥好他们的示范带动作用,引导他们以身作则,模范践行核心价值观。要加强教育引导,探索建立社区大学,因地制宜设定培训课程,提升队伍的工作能力和居民的整体道德水平。居委会、各类社会组织是社区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依靠,要重视和加强他们的力量,填补政府权力让渡产生的空白,承接好社区教育和服务,努力把人们动员起来、组织起来,提升居民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自信和自觉。(作者系陕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