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读书的无用之用才是大用
张鸣
//m.auribault.com 2015-12-29 来源:深圳特区报
分享到: 更多

  人的素养和能力,其实只有通过这种无用阅读,没有功利心的阅读,才能养成。无用之用,才是大用。

  读书是中国人的光彩事业,自古以来,读书郎身后,每每印着“有出息”三个隐形的大字。不识字的老百姓,见到被丢弃的字纸,都会拾起来,恭敬地集中焚化,不敢轻易践踏。“敬惜字纸”的背后,其实是对读书事业的崇敬。

  据专家研究,古代的中国,进私塾读书的人,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多得多。男孩子即使家境再不好,也会被家长送进私塾读几年书的。只是,能读出来,可以参加科举考试的,相对要少一点,但识文断字者,却并不缺乏。自宋代以来,中国的出版业就发达得不得了。那时候,全世界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书,都在中国。出版的书籍,如通俗小说、话本、佛经、黄历之类,后来还要加上善书,就是为大众准备的。如果没有一定量的读书识字之辈,这个事业根本无从谈起。

  国人做什么事情,都要讲究有用。读书之用,当然很多。最大的用处,就是宋真宗这个皇帝说的,可以挣来黄金屋和颜如玉。记得明代有个小说,说真的有位美女名叫颜如玉,一位白面读书郎,玩命读书,金榜题名,最后抱得美人归。尽管,现实中,这样的好事,对于多数的读书人来说,只是一枕黄粱梦。但绝不耽误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为之前仆后继,死而后已。

  当年挤满贡院和进大学的学生,他们和他们的家长,相当多的人,满脑子想的,无非就是“读书做官”四个字。如果做官不成,进国企也不错,变相的,也是做官。这样的读书,实际上就是学校的课业,学的,无非是怎样应付考试。好多人,读着读着,阅读的兴趣一点点消散,真的读到做了官,就什么都不想读了。

  所以,这样的读书,实际上就是上学,应考。即使读书,也无非是教科书,教科参考书。总的来说,是越读越恨,越读越没兴趣。为了前程,咬牙啃下来,一旦前程挣到了,书也就寿终正寝。高中生不懂事,雪片一样地撕书,糟蹋父母的银子。大学生就比较精明,毕业前夕,摆摊卖掉自己四年读过的书,多少挣两个零花钱。

  当然,读书具体的用处,还有好多好多。凡是某项具体的技术,学的时候,都需要看书。书到用时方恨少,不用说,有多少用处,就会有多少的书。有的时候,即使没学过这手艺,急用现学,也是可以应付的。官场对于学界的要求,就是具体的问题,怎么解决,最好一事儿,有一对应的研究,出来对应的书,让官场中人看了,马上立竿见影。

  但是,看小说,读散文,有什么用呢?能当吃当喝,能挣来钱吗?显然不能。中国自宋朝以来,乌央乌央出版的那些小说话本,那么些佛经俗讲,读了之后,具体有什么用,谁都不知道。但是,就是有人要读,没有人在背后督催逼命,人们还是要读,读不了,就听人讲,所以,就有了瓦子和书场。

  这样的读书,其实就是为了消遣。人跟动物不一样,人是要有精神需求的。能识字读书的人,为了具体的用而读,其实只是少数人的事业。这少数人,只要有空闲,真爱读的,可能也是这种消闲的东西。也就是说,无用之用,才是读书的最大用场。

  其实,站在功利的立场,这个世界上大多数的书,无论政治、经济、法律、哲学,都是没有用的。无论什么场景,急用现学,根本找不到答案。但是,只要认真读进去了,不为什么,时间长了,底子厚了,最终要用的时候,也许真的会有用。即使文学作品,有心人读了,即使只是消闲,从某种角度上讲,也还是有用。心性和修养这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但是,有和没有,就是不一样。人的素养和能力,其实只有通过这种无用阅读,没有功利心的阅读,才能养成。无用之用,才是大用。

  人世间,只有读无用之书,方称得上是阅读。否则,就是啃字儿式的挣命。(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