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我追随哲学家陈晏清先生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一路走来,时到如今,内心深处最大的体会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必须具有信仰层面的执着。
陈晏清先生等一批学术界的前辈们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与研究,对他们来说,已然不仅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和“职业的责任”,对于他们这一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家来说,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已成为一种执着的信仰。
哲学是什么?有种种答案。陈晏清先生的答案是:“哲学作为人类对于自身活动的反思,是一种解决人类活动的自由与必然问题的努力。这就是哲学的精神。”他认为,“哲学作为一种特殊的理论活动,是要求得人类自由与必然问题的总体性和终极性的解决。”这段话鲜明准确地表明,哲学精神就是一种关于人类存在的理想自由境界之终极关怀的信仰。或者说,哲学就是在终极关怀之信仰的基础上来解决自由和必然问题的总体性的理论体系。
在我看来,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是如此。我认为,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应以内心深处真诚信仰马克思主义为精神前提。与此相应,对于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事业本身,也应提升到研究者的执着信仰境界来坚守。惟其如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才能历久弥新。具体说来,有如下几点需要我们把握。
第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一种科学认识的真理体系,也是一种引导实践的价值体系。因此,在实际的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不能仅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与其他知识体系没有任何差别的“知识”来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社会主义,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学科体系,这种理论体系,超越了此前的空想性质,首先具有科学性。就此而言,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知识体系”进行教学和研究是必要的,但却是远远不够的。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终旨归是“改变世界”。“改变世界”的天然使命决定了它不仅只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真理体系,而且是进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事业的指导理论。如果说,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不能达到这种信仰境界,就不可能真正获得马克思主义的真谛。
第二,既然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一种科学也是一种信仰,那么,对于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者来说,就有一种特殊的要求,这就是:要从内心深处真诚信仰马克思主义哲学,认同马克思主义哲学所承载和昭示的信仰目标。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真正成为这个时代的精神精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成果才能在这个时代发挥它的引领作用。诗人歌德曾说过:“世界历史的唯一真正的主题是信仰与不信仰的冲突。所有信仰占据统治地位的时代,对当代人和后代人都是光辉灿烂、意气风发和硕果累累的”,“另一方面,所有不信仰在其中占统治地位的时代(也不管这信仰是什么形式),都只得到一点微弱的成就,即使它也暂时地夸耀 一种虚假的光荣,这种光荣也会飞快地逝去,因为没有人操心去取得一种对不信仰的东西的知识”。诗人的话给我们以很大的启发:如若知识不被信仰,那这种知识或者昙花一现,或者永远被遮蔽在故纸堆中。
第三,只有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作为一种信仰来坚守,才能耐得住可能的“职业枯燥”和“物质贫困”。像哲学家黑格尔所说,哲学就像是黄昏才起放的猫头鹰,它是用一种反思的方式来掌握和改造世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给人以智慧,使人通过改变思想观念而改变世界。当年,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都认为哲学“无任何实用的目的”,它“引因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人们探索哲理只为“想脱出愚蠢”。它的开始“都在人生的必需品以及使快乐安适的种种事物几乎都获得了以后”。黑格尔也就此评论说:这样看哲学,它就成为人生的一种奢侈品,“如果奢侈品是指那不属于外在必需品的享受或事业而言。就这点看来无疑地哲学不是必需的。但这又要看‘必需’是什么意义。从精神方面来说,我们正可以把哲学当作最必需的东西”。哲学的本质如此,古往今来,从事哲学研究的人的“物质贫困”也是常态,而只有内心深处的执着信仰支撑,才能真正坚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思考和哲... | 2014-01-16 |
信息快递:将学哲学与用哲学有机结合 | 2014-01-16 |
哲学界研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哲学的重要论述 | 2014-01-16 |
《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演变史》丛书出版 | 2014-01-16 |
杨晓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 | 2014-01-16 |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哲学论述摘编》(党员干... | 2014-01-16 |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形态的“三性” | 2014-01-16 |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取得新进展 | 2014-01-16 |
哲学研究必须接地气 | 2014-01-16 |
第十六届“马克思哲学论坛”在沈阳举行 | 2014-01-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