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建构融通中外的上海国际文化话语体系
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
//m.auribault.com 2016-10-28 来源:中国文化报
分享到: 更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上海作为全国对外开放龙头和对外文化交往窗口,率先探索国际文化话语体系的构建,是上海必须肩负的战略使命。上海历来重视文化发展,明确提出了建设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的目标,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将建设更富魅力的人文之城作为目标之一。在此背景下,对上海构建融通中外的国际文化话语体系展开研究与思考,意义重大,迫在眉睫。

  认清上海国际文化话语体系构建方位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和命脉,文化在国际话语权和话语体系的构建中占据关键地位,文化的话语权是对外话语权的基础和重要支撑。上海是一座拥有2400多万人的特大型城市,建构上海国际文化话语体系十分重要和必要。

  一是提升国际文化形象的需要。文化形象是城市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是获取文化话语权的内在要求。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上海的国际文化能见度和影响力明显提升。据研究显示,境外主流媒体涉沪报道呈上升趋势,尽管上海在绝对数量上仍与伦敦、纽约等有所差距,但已经追近乃至超越香港、首尔等大都市。当然,经济领域的报道明显高于对上海文化的关注。迈向全球城市,建设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文化形象的塑造远比经济形象更为重要,上海已经到了构建国际文化话语体系的关键时刻。

  二是赢得国际文化地位的选择。上海之所以能获得更多的国际文化事务知情权、国际文化活动参与权、国际文化规则制定权、国际文化资源利用权等,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上海国际文化地位攀升。建设上海四个中心(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和全球科创中心是上海的中长期发展目标,国际文化地位正是集中的体现。目前,上海中华艺术宫等很多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已达到甚至超越国际水准,今后顺应并利用国际文化规则、对接并巧用国际文化惯例等方面至关重要。《世界城市文化报告》(WCCD)表明,在纽约、伦敦、巴黎、东京、上海五座城市中,近年上海在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产出方面排名居前,这将助推文化主体国际影响力和上海在世界文化格局中地位的提升。

  三是扩大国际文化贸易的要求。文化贸易与文化话语权息息相关。上海是我国对外文化贸易的排头兵,也是培育优秀外向型文化企业和文化出口项目的核心重镇。总部位于上海的国家重点文化出口企业数量位居全国前列。但正因为我国文化企业和团体尚未充分把握国际主流文化话语,对外文化贸易占外贸总额的比重仍然偏低,核心文化产品和服务不足,缺少具有国际知名度的文化企业。文化贸易最讲求掌握话语体系,融通中外,不宜自说自话、自娱自乐,要尊重文化差异,引发文化共鸣。

  四是增强文化自信的举措。在建设全球城市的进程中,上海市民对自身特色文化的自信越加凸显。关于上海未来20年发展目标的调查显示,“建设多元包容的海派文化城市”在公众认同率位列前三,体现出公众对城市人文魅力的关注、对城市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的渴望。文化自信凸显文化的价值内核,与国际文化话语体系的建立紧密相关,构成文化话语体系的个性品质。

  拓展上海国际文化话语体系构建内涵

  上海国际文化话语体系的构建,涉及诸多方面和多元主体,要以价值导向为内核,以传统文化为基底,以艺术作品为抓手,以文化市场为突破,以文化氛围为支撑,以故事传播为亮点,重点打造“六大工程”:

  一是价值导向工程。跨文化的深度交往根植于文化价值的深刻共鸣,国际文化话语体系正是以价值共鸣催化认同、增进互信,同时让其他国家听得懂、听得进,触及这些国家与城市人民的心灵。从体现文化的生命力、凝聚力与感召力出发,以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以及上海城市精神为基本准则,善于对核心价值进行精准而精彩的传导。把握多元文化价值的深层契合,在承认文化差异性的同时,看到不同文化中有相同或相近的价值观,多元文化之间有大量的契合之处,如中国儒家的“仁”、西方基督教的“博爱”、印度佛教的“慈悲”,尽管出发点不同,却存在着共同的价值观——爱,凡此“共通价值”正是跨文化交流的思想基础,也应为上海构建国际文化话语体系所把握和表达。

  二是传统润泽工程。上海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上海南市难民区、大韩民国临时政府遗址等,更是上海历史文化国际地位的代表。同时,上海也是国内优秀传统文化人才、作品、资源交汇的平台。充分挖掘上海传统文化资源,通过细致探寻与其他国家和地区文化交汇的元素,将文化交流的典故、故事、人物、遗址等加以梳理和保护,依托建立传承目录和传承资源库等方式,加强对体现传统文化思想内涵与价值的挖掘,为国际文化话语体系的构建提供充沛的内容资源。加强上海传统文化创新,将传统文化与文化创意、科技效果、传播方式相结合,主动对接受众特别是日益庞大的海外中青年群体的品位需求,创新传统文化的展现形式,挖掘对当代问题的启示,增强传统文化在话语体系建设和传导中的效应。

  三是艺术感染工程。上海在美术、影视、舞台等众多艺术领域都具有领先水平,要向世界宣传推介上海的优秀文化艺术,让国外民众在审美过程中感受魅力,加深对上海文化的认识和理解。长远谋划艺术交流的战略布局,聚焦国外中心城市,以国际大都市、世界文化之都、友好城市以及设立有我领事馆、中国文化中心、孔子学院的城市等为重点,以点带面,逐步扩大对大都市、城市群以及大区域的文化影响。利用新型传播手段,掌握互联网时代的文化艺术传播规律,重视对社交网络、互联网新媒体等的艺术引导,擅长与艺术受众的线上线下互动,增强上海文化艺术的亲和力。精准匹配受众的话语特征,坚持艺术创作与受众群体的认知特点相结合,以发挥出话语传导的效果。把对文化话语体系的融合纳入艺术作品构思、创作、运营等全过程,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企业、院团、艺术家深入研究受众文化特点,通过建立海外研究中心、特聘海外研究人员等方式,加强与国际化专业机构和人士的合作,培养一批熟悉海外受众文化特点,具备较强艺术表现能力的专业人才。

  四是市场渗透工程。市场力量对受众需求敏感,有利于推进话语体系的对接。市场能够撬动更多资源,与文化资源相结合。上海的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地位,是建设国际文化话语体系的重要优势。依托上海的演艺市场、影视市场、娱乐市场、动漫市场、网吧市场、互联网市场资源,扩大话语体系影响。韩国企业就秉承“没有文化就没有国家”的理念,制定文化推广战略,开拓国际市场,在国际市场引领并推广“韩流”文化,试图将韩国文化变成世界的主流文化之一,值得借鉴。借助资本运作拓展话语体系空间,通过资本运用构建融通中外的文化话语体系,有利于直接获取进入海外主流文化市场的渠道。近年,上海对外文化投资不断增加、投资领域更加广阔,成为上海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渠道。作为推动企业资本运作的重要支撑,应不断加大对文化出口企业的支持力度,让政府资金和社会资本实现“混合”,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让社会资本将市场思维带入基金的运作。

  五是氛围营造工程。营造文化氛围的过程是提升文化品位、彰显文化身份、塑造文化性格的过程,无论是纽约的多元文化、巴黎的经典文化或是伦敦的创意文化,都浸润于城市之中,不仅有利于对内增强城市人文气息,也有利于国际文化话语体系构建。瞄准重要群体拓展“朋友圈”,对在沪外籍人士需求的调查显示,其中的32%对社会文化信息具有较强的需求,在所有需求项中位列第三,特别是在沪居留半年以上时间后,对文化信息的需求快速上升,迫切希望知晓上海正在进行的文艺演出、音乐会以及上海的流行文化等。瞄准关键组织构建“传播网”, 境外媒体是国际社会和海外民众观察上海的窗口,上海境外媒体数量达到70多家,对上海的报道量逐年增加,近年来每年都在4033篇左右,其中,正面和中性报道占比达到98.73%.推动沪境外媒体等关键组织进一步增强对上海文化氛围的感知度,使在沪境外媒体成为上海文化话语体系“传播网”的重要构成。

  六是故事传播工程。故事是国际文化话语体系中最生动的部分,一个好故事往往更易于引发社会公众的共鸣,也为普通民众参与文化交流提供话语样板。上海拥有极为丰富的文化故事基础,包括党的诞生地红色文化故事、海派文化故事、文化改革开放故事、文化创新发展故事、文化跨界融合故事、文化惠及民生故事等,应构建新的故事发现机制,不断发现并传播上海国际文化交流的生动故事。如近来在微博走红的“橘子哥”便不失为一个良好示范。积极利用新媒体善于解读和传播故事,善于利用流行语汇、时尚方式传播价值理念,传播正面形象。上海主流媒体在新媒体运作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要全面启动向新媒体扩展,实现互联网平台、新媒体形态全覆盖,实现体制机制的转变,更加适应国际文化话语体系构建需要。

  开辟上海国际文化话语体系构建空间

  上海国际文化话语体系的构建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充分发挥上海的优势条件,将城市综合优势转化为国际文化话语体系的构建优势,重点是利用和扩大六条路径:

  一是“一带一路”路径。上海既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东部沿边城市,又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始源地区城市,属于“一带”与“一路”的交汇点,以及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欧亚海陆运输枢纽和经济辐射中心。优越的区位条件和丰富的对外联系渠道,为上海国际文化话语体系的构建提供了便利条件。要积极参与文化部在沿线国家举办的中国文化年、中国文化节和“丝绸之路文化之旅”等系列活动及上合组织成员国艺术节等区域合作组织文化活动,以此为契机,开展文化话语体系的研究、交流和传播工作。要以沿线文化贸易为载体,加速话语体系传播,例如,依托上海自贸区和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上海),建设“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在艺术品进出口、人才交流与引进、境外文化艺术服务、电影合作、合拍项目的投资与税收等重点领域,提高与沿线国家的贸易合作水平等。

  二是布鲁塞尔文化中心路径。布鲁塞尔中国文化中心由文化部与上海市政府合作共建,是首个采取部省(市)合作共建模式的海外中国文化中心,这为上海国际文化话语体系的构建开辟了新的思路。要以文化交汇点为切入口,加强话语体系的衔接。中心落成以来为文化交汇采取了专门举措,如借助当地专业调查机构之力,与比利时多个专业机构签订了协议;建立全媒体宣传平台和重点受众数据库,包括涵盖中、英、法、荷4种语言的官方网站等已上线。要发挥布鲁塞尔地缘优势,撬动文化话语体系辐射扩散,推动上海与欧洲城市在多领域的交流合作,传播上海声音,展示上海文化,建构积极正面的上海国际形象。截至2015年,我国已建立了25个海外中国文化中心,以中国文化中心为节点,上海完全可以寻求文化话语体系的更广泛构建。

  三是上海自贸区路径。国际文化话语体系构建,上海自贸区不仅是平台,更发挥着催化器的作用。要以贸易自由化为牵引,促进文化内容融入话语体系。上海自贸区对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特别是发展对外文化服务贸易,承担了率先探索的重要使命。截至2015年底,上海自贸区对外文化贸易基地艺术品保税仓库所带动的文化贸易进出口总值高达150亿元以上。利用自贸区的政策和通道优势,与文化话语体系的内容相结合,在对外文化贸易中拓展话语体系。要利用投资便利化举措,增强境内外文化主体的双向互动。推出区内企业到境外投资开办企业实行以备案制为主等创新管理方式,利用国际资金、技术、人才、品牌等,推动更多的中国文化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全面梳理文化服务贸易的门类,鼓励版权输出、中外合作制作影视、广电节目境外落地的集成播出、广电对外工程承包、工艺美术品创意设计服务以及境外文化机构的新设、并购与合作等。

  四是上海重大文化活动路径。随着上海国际化程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国际性活动在上海举办,同时,依托大量境外媒体集聚上海的优势,充分利用重大文化活动将有效地推动国际文化话语体系的构建。要深入挖掘重大活动的文化价值,上海世博会吸引了192个国家和地区参展以及数十个国际组织,为上海积累了文化交流的宝贵经验和重要遗产。华东师大世博研究院对50多个参展方世博总代表的调查访问发现,大部分的总代表建立了对上海的良好印象。重大文化活动为上海积累了丰富的隐性文化资源和国际网络,在塑造和传播国际文化话语体系中应当更好地挖掘。上海拥有国际艺术节、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海电视节、全国优秀儿童剧展演、市民文化节等一系列知名的国内外文化活动,要积极运用各种文化平台、路径和手段,推动文化活动的效应充分释放。在各类重大文化节庆中,注重体现上海国际文化话语体系核心内涵的节目设计,建立有利于推广文化话语体系的节目选择导向。同时,建立活动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实行目标管理,加强对那些与文化话语体系不符、文化内涵缺失、文化品位不高,不符合核心价值观导向要求的活动控制。

  五是各类国际文化项目路径。近年,一大批知名国际文化项目落户上海,为上海构建国际文化话语体系提供了重要渠道、载体以及成熟的扩展模式。依托国际化品牌完善上海文化话语体系,迪士尼、梦工厂、佳士得等均为具有较高声望的国际化企业,选择在上海落户本身代表着西方文化与上海文化话语体系的主动对接,有助于提升上海文化的全球知名度。通过引进国际文化巨头企业,上海可借鉴其在话语体系塑造和完善中的经验做法。利用国际化渠道传导上海的文化话语体系。作为各自领域的龙头企业,他们不仅是文化内容、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的创造者和提供商,更是不同文化领域的潮流引领者和规则制定者,如迪士尼和梦工厂引领着全球动漫产业发展走向,佳士得则对文化艺术品等的拍卖具有较强的定价权。上海构建国际文化话语体系势必需要接近乃至影响其发展战略,从而借势提升上海文化的话语权,增强上海文化企业的核心技术和国际化管理能力。

  六是媒体国际传播路径。新闻传播要讲究策略和技巧,通晓国际传播规则,运用国外受众易于接受的习惯、方式和语言,才有吸引力、亲和力、影响力。要精准辐射特定受众群体,顺应新媒体时代的文化传播特点,进一步关注特定受众群体的差异化特点与心理状态,针对不同受众形成行之有效的话语传播策略。例如,国外年轻人群体所习惯和欣赏的话语模式有自身特点,倾向于接受亲切、趣味性的表述方式,为此,应当依托移动互联网下的社交媒体平台,采用更具个性、新奇的表现形式进行传播。要加强海外媒体共建共享,拓展媒体的海外传播是不少国家和地区媒体的共同战略趋向,上海应积极顺应这一趋势,在加强海外媒体的共建共享上发力。例如,韩国自2006年起,以亚洲各国活跃于广播映像领域的文化专家为对象,实施研修事业,为其他国家的专家提供韩国的广播节目制作技术,缓和因“韩流”单方面输入而引起的“反韩流”情绪。

  创新上海国际文化话语体系构建机制

  构建上海国际文化话语体系需要协调各方资源,创新体制机制,形成合力,统筹推进各项工作。重点是构建五个机制:

  一是统筹协调机制。建立统筹协调机制是文化话语体系构建的基础,要加强顶层战略设计,瞄准上海城市发展的长期战略,深入研究国际文化思想、文化理念、文化产业、文化贸易、文化规则、文化议题等的变动趋势,充分借鉴其他国家和城市经验,确立上海国际文化话语体系构建的目标体系,形成上海文化话语体系建设的战略蓝图及其时间表。要强化部门协调联动,建立健全由宣传、文化、商务、财税、金融、海关、外事等部门组成的工作机制,加强市级和区县之间、全市横向部门之间的联系。建立上海国际文化话语体系联席会议制度,推动政策措施落实。要整合各领域文化工作资源,引导城市文化、对外贸易、交流合作、文化传媒等领域的企业、机构、院校、协会、媒体等共同参与国际文化话语体系建设,构建上海国际文化话语体系大格局。鼓励相关领域机构和个人围绕文化话语体系构建的途径、方式、机制等进行探索。积极依托我驻外使领馆机构文化处(组)、上海企业外派机构、海外中国文化中心、人民友好协会等,特别是上海文化传播的重点地区,巩固联系机制,开展沟通交流,分析文化话语体系建设方向,掌握海外文化发展相关信息,对上海文化形象开展舆情监测,利用外交外事途径推动上海国际话语体系的塑造。

  二是人才支撑机制。上海国际文化话语体系的塑造和传播归根结底在人才。近年,上海涌现出张维为、李世默等一批熟悉国际话语和传播规律的顶尖人才,在国际引发轰动,是国际文化话语的典型代表。要充分发挥核心人才引领作用,以艺术、文化、国际交往、政治、贸易等相关领域具有丰富实际经验的顶级人才为核心,支持组建团队,搭建研究和传播平台,将其打造成上海国际文化话语体系的核心支撑力量。要吸引海外顶尖人才参与,通过举办论坛、组织活动、项目研究、效果评估等方式,吸引来自不同国家的对华友好顶尖人才参与上海国际文化话语体系建设。要大力培养国际文化贸易、文化创意、文化金融、文化科技等领域的复合人才,提高传播文化话语体系的能力。要加强文化话语知识的普及传播,提高全社会对上海国际文化话语体系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开展国际文化交流进企业、进课堂、进社区等活动,注重对核心理念、重要语汇、思维逻辑等的介绍,增强普通市民对文化话语体系的认知,引导在日常生活、海外旅游、文化交流等过程中正确使用。

  三是经费保障机制。通过资金手段引导相关主体开展国际文化话语体系研究,加强传播研究和传播经费保障。引导各类文化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手段向文化话语体系项目倾斜,促进金融与文化融合发展。要加大对相关项目的资金扶持,加大财政对国际文化话语体系研究和传播的支持力度,设立专项经费保障文化话语体系的重要项目、重要活动、重要工程开展。充分利用现有各类文化扶持资金,引导文化发展、文化产业、文化创意等相关领域扶持资金向文化话语体系建设类项目适当倾斜。要加强重点领域的经费投入,将主要经费资源投向文化话语体系建设的重点企业、院校、智库、平台等,与研究机构或企业合作设立若干个上海国际文化话语体系研究基地,鼓励承载机构提供一定规模的配套经费。支持国际关系、文化传播、语言翻译等领域机构自主开展文化话语体系相关研究,鼓励企业在外机构分析所在地区文化话语体系特点。加强外国文化中心、国际剧协、世界艺术博物馆等文化机构重大项目的经费支持。探索建立上海国际文化话语体系发展基金,发挥政府资金作为母基金的引导性作用,吸引各类市场和社会主体参与基金建设。

  四是评估激励机制。要加强对文化话语体系工作的全面引导,鼓励和支持有关部门参与国际文化话语体系的研究和传播,将国际文化话语体系的分工任务纳入相关单位考核机制,保障推进和落实。要建立以实际效果为导向的评估激励机制,探索将文化传播项目从偏重前端评估向前端和后端并重转变,加大相关项目、活动实际效果的评估。探索将国际专家评估、海外舆情大数据分析等纳入效果评估体系,提高上海国际文化话语体系传播的实际效果。逐步扩大对翻译服务、活动策划等文化话语体系项目的服务购买,探索将海外机构纳入服务购买范畴,完善对服务购买的效果评估机制。要加强对国际文化话语体系的指标约束,在政府规划和政策中,增加反映国际文化话语体系建设的相关指标,如重要文化意涵的感知度、受众的文化认可度和满意度、国际文化活动的参与度等。

  五是安全掌控机制。高度重视文化话语体系安全,增强国际文化话语体系安全意识,加强全体市民对文化话语体系安全的关注,警惕部分西方文化产品、个人文化传播等对我文化话语体系产生的消极影响。建立文化部门、安全部门、行业协会、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的文化话语体系安全防控体系,完善文化安全沟通机制。通过建立文化话语体系内容的权利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依托法律法规、行业标准、质量标准等形式,加强风险管控。邀请第三方机构、社会公众举报等渠道监督不当行为。探索设立文化黑名单,加强对相关主体不当行为的惩戒。要建立文化话语体系的海外监测机制,依托我驻外使领馆、企业驻外机构等及时掌握国际社会对上海文化的舆情,探索依托社交网络、自媒体等平台,利用大数据技术,深化、细化分析不同地区不同群体对上海文化的认识以及对重要文化活动、项目的反馈情况,监测文化事件对上海文化形象的影响。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