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名家笔谈
厚植中华民族奋力向前的文化自信
沈壮海 张哲
//m.auribault.com 2016-07-19 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 更多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在文化问题上所具有的一种积极精神状态,它体现为观察、思考和推动文化发展进程中对于优秀传统的礼敬、直面世界的从容、开创未来的坚毅。高度的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能够在文化上有新创造的精神底气,是一个民族能够走向并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必备条件。十八大以来,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我们党高度关注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建构与增进。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文化自信问题,多次要求加强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的宣传教育,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将坚持文化自信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论,概括为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基本要求之一,并将文化自信称之为“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自信作为一种积极的精神状态,发自于肺腑,深植于人心,且坚定执着,难于移易。正因如此,自信与持守的定力、与前驱的激情、与奋斗的韧性等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是一种无形而强大的力量。无论对于我们的发展道路、指导理论,还是社会制度、思想文化,当人们对其形成确信的时候,它便具有一种赢得人心、凝聚人心的力量,具有藉以实现的动力、持守的定力。因而,对于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等的自信,是我们摆脱徘徊游移、奋力向前的精神基础和思想前提,是推动我们开创美好未来的深刻而持久的力量。在诸多的自信之中,之所以文化自信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在于文化以其丰富多彩而又鲜活醇厚的形态存在于人民之中,在于文化对人心的影响有如水润万物细腻无声而又无不浸透其里,在于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所有中华儿女凝聚团结的精神纽带,还在于人们有了对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我们的道路、理论、制度之所由来、之所前往,从而增进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是因为文化的存在形态及其影响人心所独具的特点,是因为中华文化之于中华民族每一分子所共有的意义,也是因为我们的文化蕴含着我们所选择和探索形成的道路、理论、制度所由出发的“初心”。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背后”更深层的依据。就此而言,理解“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这一命题的重要价值,既要看到它所揭示的文化自信的根本性及增进文化自信在推进民族复兴进程中的深远意义,也要看到这一命题所内含的一个重要启示,即要充分发挥文化的作用,用活文化的资源,在增进文化自信的进程中促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有效提升。

  厚植中华民族奋力向前的文化自信,要加强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文化创造与优秀文化成果的教育。在这一过程中,要有整体的中华文化观,坚持古今并重,将挖掘历史与把握当代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华文化长河奔腾向前中的不同区段。在教育过程中,既要讲清楚古代中国辉煌灿烂的文化创造及其对人类文明的独特贡献,也要深入挖掘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对苦难奋起抗争的史实,展现中华民族气壮山河的斗争以及其中炼就的可歌可泣的精神史诗,讲清楚这一抗争与奋斗的历程及其制度与精神成果等在中华文化史上的地位、对于中华文化从困境中走向新生的意义;加强对当代中国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创新发展进程、成就的总结和教育,引导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当代中国的文化国情和当代中国人的文化责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全民族奋力向前的精神力量。(作者单位: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协同创新中心)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