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电影节的互联网气质
马宁
//m.auribault.com 2016-06-27 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 更多

  五六月间,北京、戛纳、上海电影节接踵而至。自1932年世界上第一个国际电影节在威尼斯创办至今,电影节已走过了八十多个年头,成为引领行业发展、展现电影魅力、吸引影迷关注的盛事,对电影文化在世界范围的生发和延续贡献良多。然而,在当下信息时代的宏观背景下,互联网元素已经融入电影文化赖以生存的消费市场和影迷生活,重塑电影文化的基因,影响着电影节的发展走向。耄耋之年的电影节如何借助“互联网+”战略实现创新,从而更好地引导观众群体尤其是年轻一代影迷的观影品位,营造更加健康理性的电影文化氛围,使电影艺术焕发新的生机,成为关乎电影节创新发展的时代命题。

  在刚刚落幕的第19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几乎每天都有电影公司公布自己的新片片单。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些电影代表了中国电影未来两年的内容走向。据不完全统计,新片数量达200部,涵盖动作、魔幻、科幻、爱情、喜剧等各种类型,却大都是IP电影。互联网元素正在深刻改变着中国电影的外在面貌和内在肌理,其中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跨界电影创作、生产、发行领域,由网络小说、游戏等改编的IP电影数量激增,片方越来越多地运用大数据等互联网思维来指导电影的制作发行,热门影片的上映已经成为社交媒体必不可少的周期性话题。电影的“网感”越来越强,而以电影为核心内容的电影节也被无形中赋予了一种“互联网气质”。拿近日举行的北京电影节和上海电影节为例,从参加展映、评选的电影,到参展的企业,从邀请的嘉宾,到论坛讨论的话题,从售票方式,到传播途径,都与互联网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某种程度上讲,电影节已经被深深地打上了互联网的烙印。

  不管时代如何发展,浓郁的粉丝文化氛围始终是吸引影迷群体关注电影节的主要因素。近年来,格瓦拉、淘票票、豆瓣电影等应用程序的广泛推广,为电影爱好者和明星粉丝们提供了更为便捷地获取影讯和明星活动信息、预选座位、与拥有共同喜好的朋友分享观感的方式。以今年的上海电影节为例,6月4日开票首日,截至19时30分,就卖出26.4万张电影票,票房达1562.6万元,其中线上票房将近1000万。电影文化是围绕着电影的故事、情节、道具、特效和衍生品等元素展开的。其中,电影演员和制作团队往往因具有庞大的粉丝群体和明星效应,而成为引领电影文化潮流最直接有效的因素。对于广大影迷而言,电影明星的集体亮相和近距离互动是电影节的重要看点之一。然而,影星云集的开闭幕式和精彩纷呈的推介活动往往空间有限,去现场观看的机会少之又少,而媒体的影像、文字、图片新闻又无法完全还原活动现场的盛况,体验效果不够理想。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实现即时互动的互联网直播和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就逐渐演变成各大电影节宣传的标配。比如,戛纳电影节在中文官网专门设置直播板块,巩俐、李冰冰等明星纷纷利用直播与粉丝进行即时互动,仅李宇春的直播就有390万人次累计观看,最高同时在线46万人。可见,针对热门电影展映、知名电影人亮相等电影节内容,可在新媒体平台形成高密度、高频次的议题设置效应。这种利用社会生活中的围观文化心理、在互联网和电影节的双重因素推动下形成的电影文化热潮,既能够让电影节自身获得更多的关注,使其从电影人自己的节日演变为与老百姓生活联系更为紧密的热点事件,也能吸引更多观众走进线下影院或参与线上活动,有效实现电影艺术的普及传播,将社会大众对电影的关注由电影节期间形成的短暂热潮转化为融入百姓生活的常态。

  电影节有责任通过策展、选片、设置论坛话题等方式来影响甚至塑造当代电影文化的多样性,捍卫电影艺术的尊严,促使创作者、研究者、观者实现对话交流,给新生力量创造平等、友好、开放的文化表达空间,引领世界电影产业的成熟发展。因此,我们在利用互联网元素营造电影节的繁荣景观同时,也要保持理性认识。无论是直播、社交媒体,还是应用程序、大数据应用,都是服务于电影艺术探索和电影文化普及的工具,不可喧宾夺主。总而言之,互联网可以实现电影节的长线运作,即使“线下电影节”已经结束,“线上电影节”仍然可以精彩继续,让有关电影的文化盛事永不落幕。但这个文化盛事所传达出来的理念应该是积极、理性、充满对艺术的敬畏和对产业的深入思考的。(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