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发展民族歌剧笔谈①】
继承优秀民族文化是歌剧的成功之路
傅庚辰
//m.auribault.com 2016-06-06 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 更多

歌剧《洪湖赤卫队》剧照(CFP)

  “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雪花那个飘,年来到……”那沁人心扉的歌声,那刻入灵魂的旋律,又怎能忘掉呢!

  去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重新排演这部产生于70年前的人民的、革命的民族歌剧《白毛女》,理所当然地受到了全国人民的热烈欢迎。

  1950年上演,反映东北抗日联军艰苦战斗生活的歌剧《星星之火》主题歌《革命人永远是年轻》曲调优美动听,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去年重演,也再次受到热烈欢迎。

  1958年上演,反映洪湖人民革命斗争的歌剧《洪湖赤卫队》好评如潮,它的音乐受到高度评价。剧中的歌曲《洪湖水,浪打浪》《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广为流传,成为音乐会和各种演出的保留曲目。

  1962年上演,反映党的地下斗争,歌颂共产党员光辉形象、崇高理想信念的民族歌剧《江姐》引起轰动。剧中歌曲《红梅赞》家喻户晓,至今传唱不息。《红珊瑚》里的《珊瑚颂》,《芳草心》里的《小草》,广为流传,很受欢迎。抗战时期新秧歌剧《拥军花鼓》《兄妹开荒》《血泪仇》;解放战争时期的歌剧《赤叶河》《刘胡兰》;新中国成立后的《王贵与李香香》《小二黑结婚》《红霞》:“文革”后的《伤逝》《原野》《苍原》《党的女儿》;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作品百花齐放、不胜枚举、挂一漏万。

  纵观近代中国革命史,95年的中共党史,96年的中国歌剧史,在党领导下的各个革命时期出现的近百部歌剧作品,主流都是围绕中国人民的翻身解放、自由、民主,围绕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创建新中国、建设新中国而产生的。这些主流作品为人民歌唱,发出人民的呼声、时代的呐喊,是歌剧作家和作曲家与时代同呼吸、与人民共命运的心声。

  《星光啊星光》是一部感人至深、催人泪下否定“文革”的歌剧,上演时的反响异常强烈。1979年全国第四次文代会,中国文联主席周扬在大会报告中说:“粉碎‘四人帮’以后,歌剧也有好作品,比如《星光啊星光》。”此言一出,争论骤起:“‘文革’能全部否定吗?至少要‘三七开’‘四六开’吧?┄┄”当晚,看到简报的周扬即去看戏,看完后立即召集各代表团团长开会。他说:“文代会报告不是我一个人写的,作报告时我还没看过这个戏。看了大会简报,今晚我特意去看了这个歌剧。我认为我不但没说错,我说的还不够!”两年后的1981年中共中央十一届六中全会作出《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至此,围绕《星光啊星光》的争论才得以平息。

  歌剧在歌。是说一部歌剧,它的音乐,特别是歌唱很重要,尤其是它的主题曲、核心唱段、咏叹调,举足轻重。比如说,一提到《白毛女》,首先想到《北风吹》;一提到《洪湖赤卫队》首先想到《洪湖水,浪打浪》;一提到《江姐》首先想到《红梅赞》。外国歌剧也是一样:一提到《茶花女》就会想到《饮酒歌》;一提到《水仙女》就会想到《月亮颂》;一提到《蝴蝶夫人》就会想到《晴朗的一天》。著名的英国音乐剧《猫》最初默默无闻,票房不佳,反响平淡。后来改了音乐,写出那美妙动听的新主题歌《回忆》,音乐剧从此才大放光彩,大获成功,演遍世界,也多次来到中国的北京、上海、广州演出,一演就是几十场,观众十分踊跃。1958年春夏之交我在朝鲜,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文工团工作,一天晚上志愿军政治部广场放映祖国送来的电影《柳堡的故事》,影片里的插曲《九九艳阳天》那流畅甜美的歌声令我陶醉。没想到第二天晚上,朝鲜人民军协奏团来我们驻地慰问演出竟把《九九艳阳天》编成歌舞搬上舞台表演,台上台下欢声雷动,一片沸腾!志愿军撤军回国,我调到八一电影制片厂工作后,一次与电影《柳堡的故事》导演王苹同志交谈,她告诉我:《柳堡的故事》参加莫斯科电影周期间,电影周还未结束,影片的歌曲《九九艳阳天》就已经在莫斯科传开了。她说作为一个中国人,作为影片的导演,她感到很高兴,很自豪!可见一部影视剧里产生一首好歌它的影响有多么大,多么重要!

  上述例子,那些流传久远家喻户晓的歌曲为什么会获得成功?为什么获得人民群众的喜爱?久唱不衰,百听不厌。首先是因为那些成功的作品都有成功的音乐语言,有深刻动人的旋律,美好动听的曲调,它们流畅上口、形象鲜明、深入浅出、一语中的。因此,它们才能成功。

  语言是桥梁,是沟通作品与受众之间的媒介。这个桥要是搭不好,作品就会塌陷。而这个桥的基础,它的底座就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优秀民族文化,我们要深入地钻研学习这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和源泉,继承优秀文化传统。

  前面所列举的几部经典中国歌剧和后继的许多成功歌剧作品都走过或正在走这条成功之路。

  歌剧的样式要中国化、民族化,要有中国特色,不要照搬照抄外国模式和技法。外国技法要学,但要中国化,要结合中国的实际运用,要外为中用。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文化是民族之魂,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党中央、国务院对文化建设极为重视。我国音乐事业发展很快,突飞猛进!“文革”前全国只有七所音乐院校,现在全国有七百多所音乐院校,我所见到的有些省级音乐院校的设施都已超过英美法等西方大国。新建的音乐学院、音乐厅、大剧院都是世界一流的。近期出现的一些向着中国化、民族化、大众化方向前进的交响音乐、歌剧作品,如哈尔滨与中国音协合作的交响音乐会《江山如画》其中有的段落很精彩;陕西推出的交响组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已在多个省市上演;河南信阳最近推出的新歌剧《八月桂花开》等都很引人注目。

  近年来,国家大剧院也在不断地组织歌剧创作,各地党政宣传文化部门都在积极抓创作,热气腾腾,一片兴旺。在促进歌剧繁荣发展上,我提两点建议:一要加强歌剧剧本的音乐性。因为歌剧与话剧、电影不同,它的故事情节、人物命运、矛盾冲突主要是通过音乐,特别是通过歌唱来进行的。二,歌剧是一项综合性的艰深劳动,产出慢,牵涉多,音乐的难度大。要切实解决物质保证和奖励制度,以调动从业人员的创作积极性。

  2016年春节临近的时候,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同志第三次来到井冈山,看望慰问革命老区人民。他满怀深情地说:“行程万里,不忘初心。”“井冈山时期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财富就是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此话情深意切,语重心长。

  革命摇篮井冈山,

  红色精神代代传。

  胜利道路通天下,

  红星故事唱不完。

  祝愿作家、作曲家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扎根实践,不懈奋斗,登上歌剧和音乐创作的高峰。(作者为中国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作曲家)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