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李林甫(683年—753年),小字哥奴,祖籍陇西李氏,唐朝宗室,官至宰相。天宝十一年十一月(753年1月)病逝,追赠太尉、扬州大都督。不久,杨国忠告其谋反,遭削官庶葬,“剖林甫棺,抉取含珠,褫金紫”,抄没家产,子孙流放。
李林甫任宰相十九年,是玄宗朝任职时间最长的宰相。据《旧唐书·李林甫传》记载:“太常少卿姜度,林甫舅子,度妻诞子,林甫手书庆之曰:”闻有弄獐之庆。‘客视之掩口。“李林甫将”弄璋“(古称生男为”弄璋“,璋为玉器)写成了”弄獐“(獐为野兽)。因此,李林甫被戏称为”弄獐宰相“。
《资治通鉴》记载,大唐天宝六载(公元747年),李林甫的儿子李岫(官为将作监,宫廷建设造办署长官,从三品),特别为其父的权势满盈而担心,曾指着正在搬运重物的苦役对父亲李林甫说:“父亲大人您担任宰相要职这么多年,生怨结仇的人满布天下,万一哪天‘出事’,再想作他们(苦役),还可以吗?”李林甫听罢很不高兴地说:“形势已如此,我们没办法啊!”从李氏父子的对话,不难看出表面上位高权重的李林甫内心所承受的巨大精神压力。
明知那样做明显不对,且最终不会有好下场,但为了满足自己追求权势的欲望,而继续去做那些坏事;要扮演好各种角色,并且能转换自如。这样必然导致心理扭曲和变态,从而承受难以想象的精神压力。
李林甫和别的宰相真不一样。唐朝开国以来,任宰相的人都是以道德和大度来严格要求自己,从来不搞狐假虎威的事儿,外出时牵马的随从只有几个,官民可以不必回避。而李林甫自知结怨太多,经常要防备别人暗杀自己,外出必须有上百步兵骑兵组成警卫部队分为左右翼保护自己,还派出京城和宫廷禁卫军(“金吾”)到大街上搞戒严,警卫部队的先锋队提前开进数百步之外,公卿大臣见状纷纷逃走躲避;在家居住,所有门户必须加配多套关锁,所有的墙壁都要双层,用石板把地面铺得像铁桶(防止有人挖地道实施偷袭),墙壁内装置木板(防止穿墙而入),好像要防备强大敌军的突袭,一晚上睡觉经常换房间、移床位,即使是他们家里人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哪儿睡觉。《资治通鉴》强调:“宰相驺从之盛,自林甫始。”
唐玄宗晚年自恃承平已久,认为天下已经没有令他担心的事情了,于是深居禁中,专门用声色自娱,就把国事全部交给了李林甫。于是,李林甫就谄媚皇帝身边的人,专门迎合玄宗皇帝的心意,用以巩固皇帝对他的宠幸;他杜绝言路,千方百计掩蔽不让皇帝了解到真相,用以养成他的奸诈;他妒贤嫉能,排挤压制比自己有才能的人,用以保护他的地位;他多次兴起重大冤假错案,陷害、诛杀、驱逐王公大臣,用以显示自己的权威。从皇太子以下的全国臣民,因害怕他都站不稳脚(“畏之侧足”)。他居相位十九年,养虎为患,酿成后来的“安史之乱”,而且唐明皇竟然没有什么觉察和醒悟。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李林甫召集全体谏官开会,并训诫:“现在圣明英主在上,群臣顺着圣意都跟不上趟,你们就不要多言。诸位没看见大殿门外的皇帝仪仗队的马匹吗?只要它们不吭声,老老实实站在队列里就可以吃上等草料,一旦鸣叫一声(惊扰圣驾),立即就被喝斥拖走。到那时,它们再想吃好料就不可能了,再后悔也没用……”补阙杜?上书言事,第二天就被李林甫贬为下?县令。此后,唐朝谏官进言的渠道被断绝,大唐帝国开始进入万马齐喑的沉闷时代。
李林甫特别忌恨有文才学识的知识分子,经常假装表面上和有才华的人很亲近,对他们说很好听的话,却在暗地里陷害人家。“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李林甫城府很深,没人能看到他的真面目。他很会搞两面三刀,干尽坏事却从来不露声色。“虽老奸巨猾,无能逃于其术者。”可见,李林甫把权术玩弄得多么高明。
尽管李林甫还有“杖杜宰相”、“弄獐宰相”的笑柄,但他“自处台衡,动循格令,谨守格式,百官迁除,各有常度”。并主持编撰了我国现有的最早的一部行政法典——《唐六典》。他既没有同朝为相、用金玉珠宝装饰车马的杨国忠那么贪腐,也不像“伴食宰相”卢怀慎那样无能。而史册上也没有关于李林甫贪腐的记录。李林甫之“贪”不在物质,而在权力,这种“贪”更加隐蔽,危害性更加严重。(作者单位:言实出版社)
《聊斋志异》描绘的官场百态 | 2013-06-19 |
北京新发现唐刘济墓的几个问题 | 2013-06-19 |
《周礼》对朱熹政治思想的影响 | 2013-06-19 |
探寻春天里的节气 | 2013-06-19 |
抑奢崇俭的历史难题 | 2013-06-19 |
朱熹的魂魄观 | 2013-06-19 |
乃或亮阴 三年不言 | 2013-06-19 |
严复:强国必先铸民品 | 2013-06-19 |
谈传统家规家训中可贵的育人理念 | 2013-06-19 |
顾炎武的春秋学 | 2013-06-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