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坚守核心价值观必须发挥文化的作用
冯刚
//m.auribault.com 2015-11-10 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 更多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坚守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就是坚守我们民族的精神家园和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守我们的价值体系,坚守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发挥文化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坚守、弘扬等方面都要坚持和遵循以文化人规律,充分发挥文化的载道、育人功能。可以说,要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以文化人是一条不可或缺的路径。

  一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挥着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积极作用。以文化人,实质上就是重视人文教育、隐形教育,注重精神成长、思想提升,主张潜移默化、润物无声,通过有意味的形式,长久地、默默地、逐渐地感染人、影响人、转化人,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接近和接受正确价值观、远离和摒弃错误价值观,实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教育效果。

  文化是核心价值观的基本承载,有了文化的滋养和支撑,核心价值观才会真正有影响、有力量。古人云“文以载道”,这里的“道”可以说就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文以载道”,就是用文化活动和文化产品来承载和体现价值观念。说文化活动和文化产品是培育、坚守、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载体,至少包含了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坚守和弘扬需要通过文化活动和文化产品来开展;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坚守和弘扬的成效需要通过文化活动和文化产品来衡量和展示。这就要求我们把以文化人与培育、坚守、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联系起来,不断创造好的文化活动和文化产品,营造向上向善的文化氛围,以此来滋养和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坚守和弘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坚守、弘扬是当前以文化人的核心内容和基本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价值理念的层面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灵魂和支柱,影响着社会个体与群体的思想观念与价值取向,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区别于异质文化的基本价值观念。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实质上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文化是当代中国的新文化,它以全新的面貌向世人展示中华文明的新形象。这种新就在于它内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并以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等多种形式引领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展现着人们在追求理想信念过程中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先进文化建设的根本内容,是以文化人的核心内容和基本取向。以文化人最核心的维度,就是以各种文化形式蕴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以之去教育和鼓舞人民前进。

  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命脉,植根于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坚守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比如,中华传统文化所强调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等所体现出来的民主意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所体现出来的爱国精神,“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等所体现出来的诚信观念,等等。像这样的传统思想和理念,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和底蕴。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本身就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培育和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充分汲取营养,结合时代要求加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树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如果“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东施效颦,热衷于“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那一套,绝对是没有前途的。

  坚守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之成为人民的坚定信念和信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只有这样,我们的核心价值观才能底蕴深厚、深入人心、发挥作用;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民族的根部焕发出重塑新人的力量,为社会发展进步提供新的精神能量。

  三

  遵循以文化人,培育、坚守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是社会自我调节的重要而基本的方面,是强化道德建设和社会治理标本兼治的重要的构成维度。可以说,以文化人和价值观培育、坚守、弘扬是实现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不可或缺的一个层面。

  社会治理的路径有很多,有直接的,有比较间接的;有短效治标的,也有长效治本的;有硬性的,有软性的。发挥文化和核心价值观的社会治理功能,实现以文化人,可以说是社会治理创新的一条基本的路径和基本的方式——是比较间接的、长效的、软性的方式。

  社会治理,实际上就是做人的工作。人的工作做好了,社会治理就接近成功了。以文化人,坚守和弘扬核心价值观,实际上也是做人的工作,只是这是“间接地”去做人的工作,它不直接改变或强制约束人们的行为方式,而是通过改变人们的精神、情感、心理、观念来逐渐地改变人,是一种社会治理的“软机制”。因此,以文化人,通过文化的方式来坚守和弘扬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治理的一种方式,是必要的,也是长效的,它改变人虽然可能比法律和道德说教慢些,但它是让人们愉快地成长,舒畅地转化,因而其效果往往会更为长久,它所传播的“道”或价值观更容易在人们内心深处扎下根来。以文化人不管是作为一种理念还是作为一种方法,都是对我们传统意义上所理解的社会治理的创新性推进。以文化建设促进价值观培育、坚守和弘扬,深度介入社会治理,既是对以文化人和价值观培育的现实作用、社会意义的创新和拓展,又是对国家治理、社会治理方式方法的创新与拓展。

  推进以文化人,坚守核心价值观,深化社会治理创新,必须重视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文艺评论是引领文艺创作方向和文艺接受倾向的重要手段,加强文艺评论工作实际上就是要求文艺评论更好发挥其对于文艺创作和文艺接受的正向引导,使之更好发挥对于读者的化育和塑造作用。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发挥文化的社会治理功能,实际上,就是要创造一种优良的文化环境,并以这一优良的文化环境去创造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文化环境是影响人的素质生成的最基本、最复杂、最深刻、最重要的元素。它是特定的人类社会在其长期绵延发展历史进程中逐步累积形成的,主要由一定的价值观念、日常伦理、道德规范、行为方式、宗教信仰、审美观念及生活风俗等内容构成。文化环境影响和制约着人们的观念、趣味、需求、情感、行为等的方式和特点,往往对思想道德素质产生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创造并改良文化环境是实现以文化人,坚守核心价值观,推动社会治理创新的一个基本的前提。由于优良的文化环境一旦形成,就会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传承性,所以,着力于构建承载核心价值观的文化环境,可谓实现和优化社会治理的长效工程、基础工程。

  四

  根据文化育人的特点,发挥好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坚守和弘扬中的积极作用,需要遵循如下五个原则:

  一是要注重思想性。做好“以文化人”,首先要注重思想性。就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二是要体现时代性。马克思说过,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是人类“文明的活的灵魂”。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文化和精神在当下的反映,其培育和践行必然要符合时代要求,体现时代特性。也就是要善于运用富有时代特征的语言和形式,用小故事讲好大道理,用鲜活的事例说服人、打动人。尤其要特别重视以网络为载体的“第三课堂”,做到“人在哪里,以文化人的阵地就要到哪里”。

  三是要遵循规律性。既要遵循人的思想和观念形成变化的规律,又要遵循教育和人才成长规律,还要遵循信息传播尤其是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规律。要善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同中国梦的宣传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对共同理想和价值追求的形象表达。不仅要善于以理服人,还要善于以情感人,增强对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同和情感认同。要善于运用新兴媒体传播核心价值观,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最大限度地唱响正气歌,使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心灵的指南和情感的依靠。

  四是要务求实效性。要更加注重贴近实际,突出问题导向,聚焦重点,谋求突破。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的核心要素和关键环节,在“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和“以理服人、以文化人”上下功夫,创新工作理念、丰富工作手段,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工作的长效机制,不断增强以文化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是要发挥主体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贵在“践行”,从认知认同到自觉践行是一个过程,必须充分调动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主体性作用。如果忽视了这一重要原则,就容易导致从接受宣传教育到自觉践行的“内生动力”不足,出现“听听激动,想想感动,回去以后一动不动”的现象。(作者系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司长)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