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礼失求诸礼仪专家
张鸣
//m.auribault.com 2015-11-10 来源:深圳特区报
分享到: 更多

  礼的仪式,背后如果没有文化和教养,那么即使把动作程序背得滚瓜烂熟,依然属于不知礼,反过来,有教养的人,即使在具体仪式环节上有些瑕疵,也不会让人觉得失礼。

  孔子说,礼失求诸野,看来,即使是他的时代,礼也会失掉。现在似乎又再一次到处找这个失去的礼,不过这回,我们没有求诸野,而是求助于礼仪专家。已经有些日子了,礼仪专家很是吃香,开始是沾洋味道现代礼仪专家走红,到处讲怎样穿西装扎领带,怎么吃西餐拿刀叉,甚至细到女人什么场合该穿什么衣服,配什么丝袜。电视热播,光盘热卖,人则四处演讲,请都请不到。近来土味道传统派礼仪专家也不甘寂寞,穿着不知是什么时代的汉服出来演礼的人,东一点,西一点,总是零星见于媒体的报道,从新闻照片上看,一大群小学生,依次穿上“汉服”,博衣阔带,高帽子,在向礼仪专家作揖,我的理解,如果用《水浒传》上的话,就是唱个肥诺。

  礼这个东西,自五四以后,很不怎么吃香,因为时常跟礼教相关,后来一度甚至有点十恶不赦的味道,提起克己复礼,连小孩子都知道那是在批判谁。现在礼又吃香了,无论如何,好像都是好事,说明世道变了。媒体上不断披露中国游客在境外的种种不文明不礼貌的行为,各个单位,从政法机关到大国企,纷纷请礼仪专家来讲课,感觉终于吃饱了的中国人,开始检讨自己的举止了。

  当然,我们现在讲的礼,不是孔子那时候的礼,这丫头不是那丫头,头上哪有桂花油?我们现在费心讲究的,仅仅是礼仪,说白了,就是点面子功夫。按过去的说法,知书才能达礼,礼仪无论中外,对于一般人的日常生活而言,不是礼仪小姐仪式上的作秀,而是建立在文化修养上的举止做派,礼的仪式,背后如果没有文化和教养,那么即使把动作程序背得滚瓜烂熟,依然属于不知礼,反过来,有教养的人,即使在具体仪式环节上有些瑕疵,也不会让人觉得失礼。

  无论中国的古礼还是西方的洋礼,背后的精神都含有对人的尊重,礼仪中最重要的,其实不是仪式,而是人的举止,主要是日常举止。那些在国外出乖露丑的中国游客,尤其是那些带长字的人们,其实在正式仪式方面,倒是很少有可能出错,在国内招待上司的时候,礼貌之周详,态度之恭敬,程序之繁复,已经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但是一旦离开官场内的礼仪环境,就会变得粗鄙不堪,无论是大声喧哗,随地吐痰,还是抢占座位,贪小便宜,所有行为表现出来的,表面上是失礼和失态,实质上则是缺乏教养。中国游客在西方旅游,很少去博物馆,要去的话,也就是去去名气大的卢浮宫和大英博物馆,就是去了,也往往挤在几幅人所共知的名画前叽叽喳喳。至于其他一些很有特色的博物馆,绝大多数中国游客,连听说都没有听说,中国游客最爱去的地方,除了红灯区,就是名牌专卖店。事实上,在国内旅游的人,表现也差不多。

  我曾经多次感慨,我们教育,已经让我们的国家产生了几代缺乏文化素养的人,包括相当多所谓的精英,甚至一些从事文化教育事业的教师和研究人员,除了自己的专业之外,同样缺乏起码的文化素养。这个课,需要补,但绝非短时间所能奏效。我很怀疑,眼下恶补礼仪课,到底会有什么效果,甚至怀疑这些到处讲课的礼仪专家自己的文化素养究竟怎样,大讲礼仪,至多也就是暂时给自己和单位涂了点粉,还不一定是地方。当然,很多单位,是把请人讲礼仪,当成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来完成的,对于这样的单位,礼仪实际上只是一种政治任务,一种单位的文明秀,这就又当别论了。(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