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彩蝶双飞艳古今
曾永义
//m.auribault.com 2015-11-10 来源:中国文化报
分享到: 更多

  中华民族家喻户晓的“梁祝故事”,结局彩蝶双飞,艳称古今。

  相传梁山伯、祝英台是东晋时代的人。但最早记载见于唐中宗时梁载言的《十道四蕃志》,只说到“义妇祝英台与梁山伯同冢”。到了晚唐,张读的《宣室志》才有较详细的记载。其中,英台乔装、梁祝同学、山伯访祝、祝适马氏、墓裂同埋等重要关目都已见于此。宋代有关梁祝的资料,见于徽宗大观间知明州事的李茂诚《义忠王庙记》。宋人对于梁祝故事还有化蝶之说,见南宋绍兴年间薛季宣《游祝陵善权洞诗》,为梁祝故事增加了一分超现实的美感。

  大抵说来,梁祝故事到了宋代已经根干枝条俱成,且在民间去芜存菁。此后就是纷披长叶,蔚为大树。其枝蔓展延的方法,是渲染可能的事实,使之更富趣味。如“十八相送”“楼台会”已见于明代余姚腔《同窗记》的关目,于是地方戏曲与说唱文学更孳乳夸饰,而“柳荫结拜”“书馆谈心”“英台思兄”“四九求方”“山伯殉情”“马家逼婚”等关目,也就逐渐使人耳熟能详,于是梁祝故事为人所津津乐道,梁山伯与祝英台成为爱情的偶像了。

  梁祝故事之所以新奇动人,主要的因素应当是英台的乔装求学和梁祝至情至爱的殉情与化蝶。而其实无论易钗为弁的乔装也好,或墓裂同埋、死后化蝶也好,都是有其渊源的,梁祝不过是吸收综合我国历来流传民间的爱情故事而已。

  祝英台的女扮男装,应当取自早就在北朝流传的木兰故事。木兰穿上军装代父从军,转战南北,立功立名,她的伙伴“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像这样的故事自然为人们所津津乐道。那么易武为文,教英台乔装去求学,同时加上和山伯的精神恋爱,岂不叫人更加向往?在旧社会里“女子无才便是德”,妇女的心灵是被压抑的,那么祝英台的行径,岂不正抒发了她们的心灵?岂不正体现了她们梦寐以求的憧憬?

  梁祝的殉情和化蝶,在唐代以前也颇有类似的故事。最早的就是众所周知的东汉末《孔雀东南飞》中的焦仲卿和刘兰芝,他们殉情后,死生不舍的至意体现在连理树和双鸳鸯。其次见于《乐府诗集》所引《古今乐录》的《华山畿》二十五首和干宝《搜神记》中的“韩凭夫妇”,也都是很类似的哀艳故事。

  《华山畿》是南朝的一种乐曲。乐曲的本事是:宋少帝时,南徐有位读书人,路过华山要到云阳去,碰到旅店中一位十八九岁的少女,非常喜爱她,却无从亲近,于是相思成疾。他的母亲去拜访那少女,少女脱下她的围裙说把它偷偷地放在他睡的席子下面,病就会好转。依照少女的说法,读书人果然有了起色。可是有一天不经意之间他掀开了席子,看到围裙就紧紧地抱住,然后往肚里吞食。当他快气绝时,嘱咐他母亲,出殡时路过华山。而当柩车到达少女的门口时,强壮的牛怎么拖也拖不动柩车。这时少女沐浴梳洗完毕,出门向着灵柩唱道:“华山畿,君既为侬死,独生为谁施?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棺木果然应声而开,少女随即进入。她的家人拼命拍打,也没有办法救她。结果将他们合葬,称为“神女冢”。另外旧题梁任?P撰的《述异记》也载有海盐陆东美和其妻朱氏的“比肩墓”,墓上的双梓和栖止的双鸿,都和韩凭夫妇很近似。

  由以上这几则传说,不难看出梁祝故事的滥觞和前影。《华山畿》棺木应声而开,正是梁祝地裂并埋的根源;《孔雀东南飞》和韩凭夫妇的鸳鸯,以及陆东美伉俪的双鸿,就是梁祝化蝶的先驱。明人彭火翼《山堂肆考》谓:“俗传大蝴蝶必成双,乃梁山伯、祝英台之魂,又曰韩凭夫妇之魂,皆不可晓。”李义山诗:“青陵台畔日光斜,万古贞魂倚暮霞。莫许韩凭为蛱蝶,等闲飞上别枝花。”韩凭夫妇之魂在唐代已由鸳鸯转为蝴蝶,梁祝化蝶之说,可能直接袭自于此。而其“地裂并埋”和“棺开同葬”,象征至情至爱的感天动地;化为鸳鸯、鸿雁、蝴蝶,交颈交鸣而交舞,象征着至情至爱不因死生而易其本质,同时也将人世间的无限憾恨升华为超现实的美满。人们汲饮它,有如甘露淘洗心灵的清凉;人们仰望它,有如彩虹高悬的灿烂,获得的是神游渺渺的快慰。

  “梁祝故事”的传布由唐至今已经有1200多年,不止遍及全国,影响民心,使得山东、浙江、江苏、甘肃、安徽、河南、河北等省无形中都冒出了梁祝的坟墓、庙宇和读书处,而且也流入邻邦韩、日、越等国。梁祝故事的传布较之白蛇、西厢故事似乎来得更广远。

  可是梁祝故事,居然不见于昆剧剧目,也就是说,在少说已有460年,多说则有650年的历史中,遍及全国的昆腔曲剧里看不到有人将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梁祝故事谱作剧目来敷演。2003年,国光剧团团长陈兆虎先生和艺术总监王安祈教授便要我尝试创作,庶几可以补此“缺憾”。于是我于翌年二月间春节前后,费时11天,采“南杂剧”体制规律,谋篇布局,设计排场,建构套曲,依调填字,取梁祝故事之菁华,分“草桥结拜”“学堂风光”“十八相送”“访祝欣奔”“花园相会”“逼嫁殉情”“墓裂同埋”七出,成为首编昆剧《梁祝》,由魏海敏、曹复永领衔,但却有三位祝英台、四位梁山伯轮番上台,于2004年圣诞节前后3天,在台北演出,没想场场爆满,创下19天前即销售一空的票房纪录。次年11月又请上昆团长蔡正仁加强阵容,巡演于上海(4日,参加国际艺术节)、杭州(8日)、佛山(12日,参加亚洲艺术节),亦皆座无虚席。

  其后,江苏省昆剧院长柯军又将《梁山伯与祝英台》重谱重排,2009年11月于南京演出其第一版;2010年6月,又于南京演出其第二版;更于2011年5月12日参加由北方昆剧院主办、为纪念昆曲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届“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十周年,第三度演于北京大学,同样受到极大的肯定。而今国光剧团又请来周雪华强化音乐,更由成就卓著的李小平导演,请王安祈将第六出改作“痴梦乍醒”,由我订正格律,使梁祝完成爱情于梦境,并要我将末出改作北曲使演员更易发挥,而由当家小生温宇航和邀来的北昆当家花旦魏春荣分饰梁祝,使这出昆剧《梁祝》第四版更有新意。已于2012年1月5日至7日公演于台北城市舞台。而今国光又与北昆合作,将于2015年11月13日至14日假北京国家大剧院盛大公演,个人感到是何等的荣幸!

  说到这里,如果容我敝帚自珍,老王卖瓜,来说明拙编昆剧《梁祝》之所以一而再地受到观众欢迎,其双飞的彩蝶所以艳羡古今的缘故,约有以下三端:

  其一,梁祝故事集中华民族爱情故事之大成,最能体现庶民百姓对爱情的憧憬与向往。而本剧既能将梁祝的相欣相赏启于其“草桥相会”邂逅之初,又能将其相激相励、相顾相发置于“学堂风光”之中。则其“十八相送”乃能寄托热切于幽微、表彰憨厚于真挚;而其“访祝欣奔”之传达梁山伯顿悟之惊喜;其“花园相会”之描摹至情至意与无奈无何;皆能汲取古来梁祝故事之精髓,而予以最适切的展演。至于“逼嫁殉情”(或新版之“痴梦乍醒”),更运用分割场面处理,以灯光明暗,将梁祝同一时空之处境,相映相衬,一现一灭交替演出,使剧情拉抬至一生一死、死生与共的高潮。而最后“墓裂同埋”,则以英台如泣如诉之哭坟,将词情声情融入于无限之幽恨与悲凉之中。而于此时此际,乃感天格地,“墓裂同埋”“化蝶双飞”,将千古以来的思想情感与理念一齐迸发出来。因之感人至深。

  其二,昆剧是中国历来最优雅的文学和最精致艺术的融合体,最能激扬歌舞乐互动交织的美学底蕴,呈现其写意特质,表彰其虚拟象征程序、时空自由流转的艺术氛围。尤其“声则平上去入之婉协,字则头腹尾音之毕匀,功深?琢,气无烟火,启口轻圆,收音纯细”的歌唱艺术,真是旷古所未有。但这样的艺术,必须得合规中矩的编剧,善于使词情与声情相得益彰的谱曲,方能达成。

  其三,本人研究戏曲已经40余年,于昆剧体制规律堪称了然于胸中。知道每支曲牌都有“性格”,都在其正字律、正句律、长短律、音节单双律、平仄声调律、协韵律、对偶律、句法律等重重严格的制约中,呈现其声情之特质,用错曲牌就像人吃错药一般,不仅于病无补,有时反要人命。而根据关目情节,当如何选用曲牌,组织联套,移宫换调,变化排场,使观众醒于观听,则我顺手拈来,大抵能够应用自然;也因此,为我昆剧剧本谱曲的名家,无论是苏州大学的周秦教授,或江苏省昆的孙见安先生,或上昆的周雪华女士,都认为看到我填的曲词,就油然兴起“音乐感”,谱将音符,顺理成章,而无佶屈聱牙之病。南京的顾聆森先生曾仔细检查我剧本的格律,发表文章说:“《梁祝》是新编昆剧中的典范。”也因此,昆剧《梁祝》的声情词情是相得益彰的。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