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高质量发展 推进地热开发-中工理论-中工网
首页 学习 时政 看点 工事 全总 工会 评论 权益 视频 财经 企业 就业 民生 国际 军事 理论 汽车 健康 人物 书画 摄影 旅行 文化 公益 教育 娱乐 体育
RSS

理论

社会

服务高质量发展 推进地热开发

高东山
2020-05-12 10:36:29  来源: 湖南日报

  能源在我们生活中一直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优质能源的出现和先进能源的使用,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化程度逐步提升,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加快发展能源产业,开辟新的能源渠道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

  就湖南而言,因为缺电少煤、无油无气,各类能源生产量占比相对较低。因此合理开发和应用天然能源如浅层地热能、调整优化我省能源结构成为当务之急。我省发展浅层地热能源具有充分条件和依据。据有关调查,我省14个地州市地热能资源都有分布,其中浅层地热能年可利用量相当于14991.28万吨标准煤(接近于湖南省一年的能源消耗总量),具备千亿级产业开发前景。

  从目前的实践看,浅层地热能的开发有节能减排效益明显、建设运营成本较低、供能稳定安全可靠等特点,湖南发展地热能源可谓得“天时地利”。如何立足资源禀赋优势,大量开发地热能源?笔者认为,当前需要的是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人和”的有利条件,遵循科学的发展路径,从五个方面推动这种新能源产业建功于我省的高质量发展。

  完善规划,突出重点。立足湖南浅层地热能资源禀赋、基础设施条件及节能减排要求,在总结湖南省“十三五”地热能开发利用规划实施情况的基础上,科学制定全省“十四五”规划,统一规划、统筹推进我省浅层地热能建筑应用及绿色建筑示范项目。突出重点,明确把长沙、株洲、湘潭、岳阳、常德、益阳、衡阳、邵阳8个市作为优先发展地区,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城区作为重点发展区域,兼顾发展其他市州和其他区域,重点布局城镇建筑节能领域。

  统筹指导,明确目标。加强浅层地热能建筑应用的统筹指导,加快建立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建筑绿色能源体系。把浅层地热能建筑应用纳入政府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体系。县级以上政府应结合当地资源条件,制定浅层地热能建筑应用发展专项规划,并将浅层地热能建筑应用指标纳入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民用建筑工程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时,应对能源利用条件进行综合评估,编制能源应用专项方案,提高浅层地热能在新建建筑用能中的比例。重点推动政府投资的公共建筑率先应用地源热泵技术进行供暖制冷。

  突出创新,强化技术。对我省原有浅层地热能应用技术装备进行技术效能评估,逐步淘汰落后技术,推广应用先进安全技术与装备,为浅层地热能建筑应用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出台我省《浅层地热能建筑应用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对地源热泵系统的工程可行性评估、勘察、设计、施工、调试验收、监测、运行与管理各环节的管理。

  环境优先,集约发展。以严格保护生态环境和水资源为前提,不破坏地下热平衡,不污染水质,不消耗地下水,推动浅层地热能源系统与城市热网协同运行,提高供暖制冷安全运行的可靠性,降低供暖制冷成本,强化供暖制冷保障能力。建立浅层地热能资源信息监测系统,增强开发利用保障能力。建设区域能源站,建设以浅层地热能为冷热源的多能互补的能源站,提高规模效应。建立节能工程评估(独立)第三方机构,引导社会资金投入,解决浅层地热能建筑应用初期投资大的问题。

  政策引导,大力扶持。研究制定扶持政策,完善税费政策,按照政策引导、市场主导的原则,充分发挥我省浅层地热能资源禀赋及产业优势,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资机制。省级财政整合资金,用于全省区域浅层地热能资源调查评价与区域地质环境监测、开发利用规划编制以及标准制订等基础性工作;鼓励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开展浅层地热能建筑应用工程建设,引导社会资金投入,解决浅层地热能建筑应用初期投资大的问题,提升工程建设质量和运行水平,降低建设单位、用能单位的经济、技术风险。

  (作者系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巡视员)

编辑: 迟语洋

书库

工运

  • 【前沿观察】避免滥用弹性工作制 侵害劳动者权益

    随着计算机和通信技术带来信息获取和传输的革命,随时随地办公成为可能,传统固定工时或固定场所的工作制度发生裂变,弹性工作制开始兴起。弹性工作制通常适合于业绩目标明确或工作任务清晰而且不需要依赖固定场所、多人协作或机器设备的行业或岗位。新冠肺炎疫情以来,许多企业主动选择弹性工作制,不再采用统一、固定的上下班制度,允许员工在家、在线办公,自主安排工作时间,员工也逐渐适应了这种灵活自主的工作方式。

  • 【工作研究】以“站室”为抓手 培养专业技能人才

    高技能人才是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证,以“站室”建设持续提升技能人才队伍素质,能够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牢固的人才基础。依托“站室”建设持续发力,突出培育创新思维,发挥创造潜能,锻造创新技能,融合创新因子,落实配套制度,完善工作机制,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

  • 【问题探讨】复工复产中的劳动关系变化及工会应对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当前,工会组织应当高度重视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中的劳动关系新变化,突出维权服务工作重点,把握协商调解关键环节,努力形成劳资合作的良好态势。

  • 学习总书记回信精神 凝聚劳动精神劳动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体现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对千千万万劳动群众的深厚情谊和亲切关怀,在全社会再次吹响了劳动奋斗创造的时代号角,又一次发出了弘扬劳动精神的庄严号召,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者深受鼓舞、倍感振奋、倍加自豪,凝聚起全社会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劳动精神劳动力量。

访谈

文献

  • 新民学会对建党的贡献

    1918年4月,在毛泽东、蔡和森等倡导下,新民学会在长沙湘江之畔蔡和森寓所成立。毛泽东、蔡和森领导的新民学会历经国内外探索实践,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组织人才基础和斗争实践基础,作出了贡献。

  • 大别山精神的深刻内涵

    大别山党和军民从当地革命的具体实践出发,探索新的规律和方法,坚持长期斗争,独立自主解决问题,展现了大别山区军民自强不息、排难创新的进取精神和革命智慧,是革命取得最终胜利的最坚实保证。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本站地图| 投稿邮箱|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