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中工理论-中工网
首页 学习 时政 看点 工事 全总 工会 评论 权益 视频 财经 企业 就业 民生 国际 军事 理论 汽车 健康 人物 书画 摄影 旅行 文化 公益 教育 娱乐 体育
RSS

理论

社会

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

经世民
2020-05-06 09:48:41  来源: 成都日报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深入学习、坚定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是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根本遵循和重要任务。成都作为“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城市”首倡地和“公园城市”首提地,高质量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有责任率先探索中国特色、时代特质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努力走在前列、作出示范。

让创新成为动力源泉

  率先在构建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链提升城市经济引领力上走在前列、作出示范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特别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国家繁荣富强、城市崛起发展都与创新紧密联系,创新愈发成为国际经济竞争甚至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所在,科技创新在哪里兴起,发展动力就在哪里迸发。

  优化创新体系布局。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遵循区域创新资源高度集聚的规律,紧紧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四大目标”“七大任务”,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国家重大战略和城市未来发展,坚持以创新生态链为引领、以产业功能区为载体,“一核四区”优化完善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规划,制定出台科研平台、创新团队、科技转化、产业植入四类政策支持体系,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推进高品质科创空间建设,不断夯实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科技创新中心的支撑。

  突破创新重点关键。强化创新链、政策链、产业链互补,围绕先进核能、航空航天、轨道交通、信息技术、先进医药等战略性技术和战略性产业,布局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交叉研究平台和科技创新基地,积极创建国家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打造空间分布集聚、学科内涵关联的原始创新集群,大力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加快形成以美丽生活宜居性、要素获取便利度、协作配套高效率为竞争优势的新科技、新经济生成形态。

  完善创新发展生态。以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市场有机衔接为目标,协同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持续开展“菁蓉汇”“创交会”“创业天府行动计划”等特色活动。着力推进区域协同创新,打造“一带一路”开放创新枢纽,深化营商环境综合改革,加快建设国际化营商环境先进城市,积极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让市场真正成为配置创新资源的力量,让企业真正成为实施创新活动的主体,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发展模式。

 让协调成为内生特点

  率先在贯彻“一尊重五统筹”总要求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上走在前列、作出示范

  协调既是发展手段又是发展目标,同时还是评价发展的标准和尺度。对提升超大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而言,既是规划建设管理的重要方法,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只有统筹处理好资源约束与城市战略、整体形态、空间设计、人民需求的关系,才能有效破解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刚性约束。

  坚定协调发展理念。坚持运用辩证法,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善于“弹钢琴”,处理好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在权衡利弊中趋利避害、作出最为有利的战略抉择,既要着力破解难题补齐短板,又要考虑巩固和厚植原有优势,从当前制约超大城市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突出问题出发,着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巩固国家战略大后方优势。

  重塑城市经济地理。坚持“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差异化功能定位,建立促进主导产业主体功能定位和资源禀赋要素集聚相协调的国土空间布局安排、土地用途管制模式、生态保护建设方式、绩效考核评价体系。统筹推进新城新区增量拓展和西部区域减量发展、中心城区有机更新与近郊区域加快发展,推动“五中心一枢纽”核心功能在市域科学布局,全面形成城市精明增长的发展格局。

  提升人口承载能力。城市既是物质生产的主要承载地,又是人民生活的主要聚集区,兼顾城市长期人口预测规模和近期服务人口现实需求,科学确定公共服务配套标准、总体规模、具体指标、空间布局、建设导则,不断创新公共服务供给和资源配置方式。坚持“人城产”理念,做优存量、做大增量,高水平推进东部新区、天府新区和66个产业功能区建设,以服务完善性和城市宜居性引导优势人力资源为主要特征的人口集聚。

  让绿色成为鲜明底色

  率先在践行生态文明思想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力上走在前列、作出示范

  绿色既是实现城市永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又是公园城市建设的底层逻辑。示范区建设就是要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培育绿色生产方式、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探索走出一条公园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构建绿色城市形态。加快构建大尺度生态廊道和网络化绿道脉络引导城市空间布局和产业经济地理分布,以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大熊猫国家公园、天府绿道体系等世界级重大城市生态工程为牵引,优化生态空间,提升生态质量。大规模推进全域增绿增景,以景区化、景观化、可进入、可参与为目标编制未来十五年生态建设规划,重塑天府之国茂林修竹、美田弥望的美丽中国大美城市形态。

  培育绿色生产方式。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积极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转型,规划建设绿色生产体系、基础设施体系和绿色供应链体系,促进绿色新材料的研发、生产和应用,发展装配式建筑,推行模块化生产,推广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实施低碳城市建设“636”工程,优化能源结构,持续推动清洁能源的普及应用,建设零碳排放和零污染源排放的基础设施、产业功能区和生活社区。

  倡导绿色生活方式。积极运用市场化手段全面塑造低碳发展的产业结构和生活方式,加快“轨道+公交+慢行”三网融合的绿色交通体系建设。推进城市轨道交通TOD综合开发,发展共享汽车、共享单车等新型出行方式,每年规划建设1000条“上班的路”“回家的路”,着力解决市民出行“最后一公里”,促进公共交通空间优化、模式转变、网络重构、弹性高效,让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成为社会新风尚和出行新需要。

1 2 共2页

编辑: 迟语洋

书库

工运

  • 深刻把握“劳动最美丽”的时代意蕴

    立足于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大力提倡“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理念。其中,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最美丽”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劳动美学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作为时代精神的引领,这一理念正在成为我国工人阶级的思想共识和行动逻辑。

  • 做好疫情防控期“共享员工”合法权益保障

    自疫情发生以来,不少从业人员做起了“客串”,厨师进行生鲜分拣,房地产销售送起了快递,酒店领班成为日化厂工人……他们有一个新颖的名字——“共享员工”。这种新型的用工方式,既帮助人力成本压力大的企业渡过难关,又为人手不足的企业一解燃眉之急。通过人力资源的再分配,实现了企业、员工的双赢,发挥了保障民生、促进生产、提升劳动力技能水平、提高人力资源配置效率等作用,可谓一举多得。

  • 工伤保险挂钩职业病“黑名单”值得推广

    工伤保险费率挂钩职业病“黑名单”,一方面体现了权责对等原则。被列入职业病“黑名单”的企业,都是职业病预防控制措施不到位,威胁劳动者生命健康,发生工伤赔偿风险较大的企业,理应为此承担更多的缴费义务。同时,具有一定的倒逼作用。通过浮动费率这一杠杆,促使广大用人单位积极落实主体责任,提升职业健康工作水平,有效预防和控制职业病危害,维护劳动者身体健康。

  • 新时代劳模精神的崭新意蕴与当代价值

    劳动模范是时代的先锋、民族的楷模,他们身上承载和彰显的劳模精神一直发挥着引领作用,丰富和拓展了中国精神内涵,充分展现了我国新时代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的高度自信,已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新时代,我们要深刻把握劳模精神的崭新意蕴与当代价值,大力弘扬劳模精神,推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劳动光荣的良好风尚。

访谈

文献

  • “常平”“惠民”“积谷”历史上的江南仓廒

    江南东临大海,河湖密布,自古以来就水灾频繁,旱灾、蝗灾、瘟疫等也时有发生。然而凭借着这些性质各异的仓廒,江南人一次又一次地渡过灾荒难关。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些仓廒不仅是江南人生命的庇护者,更是江南文化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保障。

  • 中共七大幕后珍闻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45年4月23日—6月11日在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召开,距今已整整75年了。这是一次承前启后、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会。时隔75年,透过那些流传下来的珍贵记忆,人们依然能触摸到历史的痕迹,一个又一个故事在其中蜿蜒展开……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本站地图| 投稿邮箱|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