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社会关注-正文
两次大抗洪中的“变”与“不变”
房永智 温翔宇
//m.auribault.com 2016-07-21 来源: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 更多

  入夏以来暴雨连绵,为抵御肆虐的洪水,军人再一次站到了抗洪第一线,相似的场景不禁又唤醒了人们关于1998年抗洪抢险的记忆。18年过去了,大家不难发现,军队的两次看似相似的抗洪行动之间也有许多不一样的地方。

  第一个最大的不一样是到目前为止,参与抗洪抢险的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人数比18年前要少许多。1998年的洪水波及29个省(区、市),当时军队调集了30多万名官兵投入抗洪抢险,这也是人民解放军自解放战争以来最大的一次兵力集结。初步统计显示,今年以来,全国已有28个省(区、市)1508个县遭受洪涝灾害,但出动军队人数明显少于过去。一方面原因是“七下八上”的抗洪关键期还未到来,另一方面也能看出国家的防洪、行洪、泄洪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高了不少,减轻了人力防洪的压力。

  另一个变化是这次抗洪动用的力量更加专业了。1998年,解放军和武警官兵与人民群众一起以血肉之躯战胜了特大洪水,但当时紧急抽调而来的一些部队既缺乏专门的抗洪器材,也缺乏专业技术。18年后的今天,执行抗洪任务的部队不仅装备精良、技术先进、训练有素,而且专业娴熟、反应快速,抢险救灾能力大幅提升。

  据了解,截至目前,我军已经从工兵、舟桥等力量中遴选了19支部队专门任命为抗洪抢险专业应急部队,他们承担着长江、黄河、淮河、海河、松花江、珠江、闽江七大江河流域的抗洪抢险应急任务,在急需的时候随时准备运用专业技术和装备器材,执行危重险段堤防的险情探查、护坡抢险、封堵决口、爆破分洪等急、难、险、重任务。

  专业的力量需要更加专业的装备,细心的网友早已发现在这次抗洪中出现了许多新技术新装备。

  在安徽省望江县伍玖圩抢险现场,新型防洪抢险设备“充水式橡胶子堤”堪称“抗洪神器”。与传统的人挖肩扛相比,“充水式橡胶子堤”储备体积小、运输轻便、组装快速,可以反复使用,只需要12个人操作两个小时即可筑起百米防洪子堤,并且不需要使用泥土,能够快速控制洪水漫坝险情,极大提高了抢险效率。

  在重庆酉阳堰塞湖险情现场,六旋翼无人机好似灾情侦测的“千里眼”,它携装的高清摄像头能将灾害现场即时成像,经过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后,官兵们仅用两个小时就完成了堰塞体上游1公里范围内的三维激光扫描分析作业,并利用水下机器人成像系统构建了堰塞体现场360度全景图像数据,为有效处置险情提供了第一手资料,赢得了宝贵时间。

  据媒体报道,江西余干县九龙镇润湖大堤刚刚发生漫堤险情,救援部队就利用应急指挥车、背负式单兵微波图传系统迅速查明险情,10分钟后指挥部完成救援决心方案,120名官兵携带作业器材紧急救援。而救援行动迅速正是依赖于他们将移动通信技术引入抗洪抢险通信保障,打造了集无线图传指挥、单兵微波图传、无线集群通信、辅助决策指挥和卫星通信等于一体的应急通信系统,实现了对抗洪抢险的实时指挥。

  18年前的抗洪部队基本上用的都是锹、镐和编织袋,而18年后的抗洪抢险行动却是截然不同的景象:空中,无人机不间断回传灾情图像;溃口处,步履式挖掘机和各类重装机械上阵;洪水中,雷达测速仪、水下机器人实时监测水情变化;山体坍塌现场,蛇眼、雷达探测仪实施精准搜救……

  不仅如此,抢险官兵的伙食保障更好了,起居休息的条件提高了,群众拥军的感情更浓了。而与18年前相比,没变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子弟兵本色,不怕苦、不怕死的解放军光荣传统,险情面前苦累也不休息、泥水里抽空啃一口馒头再冲锋的战斗精神。

  由过去的“人力”加“数量”,改变为今天的“人才”加“科技”,有永不变色的人民军队日夜忠诚的值守,我们一定能够有效应对今年夏天的这场洪灾,守护好自己的家园。(作者单位:工程兵学院 火箭军指挥学院)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