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社会关注-正文
百姓觉得安全才是真安全
吕苏娟
//m.auribault.com 2016-07-14 来源:浙江日报
分享到: 更多

  食品安全,专业角度认定和老百姓现实感受间的落差,其原因在于,安全感的缺失和监管的不到位。只有构筑食品安全的全过程监管体系,才能不断提升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粮集团总工程师岳国君在公开场合表示,当前已是历史上中国食品最安全阶段。而早在2013年,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胡小松就指出,当前是中国食品安全状况最好时期。食品安全,因专业角度认定和老百姓现实感受间的落差之大,再次引发热议。

  相较发达国家食品安全问题由乱到治所耗费的上百年时间,我国从发现食品问题到立法、改革监管体制、完善标准规范、系统全面治理,不过才十年时间。可以说,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像中国这样,用这么短的时间就达到如今的水平。这大概就是专家眼中“食品最安全阶段”的判断依据,但由上而下的认知,之于民众,为何感受如此不同呢?这一方面归咎于安全感的缺失,另一方面则因监管的不到位。

  在近期的《超级演说家》中,一位在哈佛上学的中国女孩,凭借“中国给年轻人最好的礼物是安全感”为主题的演讲,赢得了满堂彩。如今,物质的极大富裕,使人们已能自由选择食物,这是国家给我们的“安全感”。但选择多了,要求也就多了,一点点的食品问题,都会引爆“口水战”,媒体的跟风报道,大众的趋同心理,一点点放大了“不安全感”。诚然,“毒鸡蛋”“毒小龙虾”等不安全食品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让人们的安全感尽失,但国家正在努力解决这一问题,重建百姓的安全感。

  只是不知何时起,中国百姓似乎离“安全感”越来越远了。小到一颗螺丝钉大到洗衣机等家电,都要从国外购买,如“到日本买马桶盖”“到韩国买化妆品”……对国产产品的不认可,激发了国民的海外购物潮,可最后却发现都是“中国制造”。有人问,中国人为什么不自信?因为苦过,因为太早进入“蜜罐”,精神落后于物质,加之信仰的缺失,迫使人们不断向外寻找“慰藉”。而食品安全,不过是“冰山一角”。重建自信、重构信仰,并以此来指导实际,规划生活,已成当下社会发展的一大方向。

  “安全感”还源于制度的保障。在日前的全国人大常委会联组审议现场,国务院副总理汪洋谈及当前的食品安全形势时说:“现在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工作最大的意见是:一些监管环节的工作流于形式,落实不到位,一些政府部门有关工作人员不作为、不善为、乱作为。”监管不到位,重点还在于人。由于起步晚,欠债多,我们对于食品的监管相比于欧美等国,落后明显。首先,从食品标准来看,一些农产品还存在标准缺失现象,且现存的标准使用率也不高;其次,在处罚力度上,我国对生产不安全食品企业的处罚力度,不足以令企业以儆效尤,永不再犯;最后,对于不作为或乱作为官员的行政和刑事责任追究力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严管严惩,之于食品安全,永不为过。

  当前,我国经济已进入新常态,第三方餐饮服务平台、O2O食品零售等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层出不穷,将给食品安全带来新的难题和挑战。监管部门应未雨绸缪,不断完善风险防控能力,加快建立信息共享平台,真正构筑食品安全的全过程监管体系, 让隐患止于源头,不断提升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