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在人口流动加快的情形下,必须加强顶层设计,把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纳入到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之中。有战略眼光的城市主政者,应该树立新的治理理念,将流动人口作为城市发展的生力军,在城市治理中尊重其地位,主动积极维护其合法权益
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的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我国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人口为29247万人,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增加3108万人,增长11.89%,人口流动性仍在增强。
近些年,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人怀揣着美好憧憬从乡村走进城市,还有些人群跨区域迁徙。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来看,人口流动是一种客观必然现象。不过,从国家治理的角度看,就不能仅仅局限于承认客观现实,而应该努力探寻有效举措,解决伴随人口流动带来的一些问题,做好对流动人口的服务工作。
近年来,许多城市在服务流动人口上更新理念,并采取了相应举措。如,广东的60分入户籍、北京外来人口子女同等入学、上海居住证转户籍改革等一系列举措。不过,面对近3亿的庞大流动群体,零星的制度供给难以解决一系列现实问题。因此,在人口流动加快的情形下,必须加强顶层设计,把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纳入到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之中。
解决流动人口在流入城市的系列问题,首先要扫除思想观念的障碍。传统的流动人口管理存在着明显的“重管理、轻服务,重秩序、轻自由”的倾向,导致流动人口难以真正融入城市。显然,这就是把流动人口当作城市的“包袱”,对流动人口和本地户籍居民实行“二元管理”所致。这种管理逻辑背离了城市治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原则,从长远看也不利于流入地城市的发展。一个有战略眼光的城市主政者,应该树立新的治理理念,将流动人口作为城市发展的生力军,在城市治理中尊重其地位,主动积极维护其合法权益。
流动人口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没有理由让他们遭受“人口在流动,权利不扎根”的困扰。近年来,我国先后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和《居住证暂行条例》,正在逐步破除影响流动人口融入城市和身份认同的体制束缚。不过,政策真正落地生根、打通管理服务“最后一公里”,还是很多城市亟需解决的“细节”。比如,既然户籍管理制度已经和就业等社会保障松绑,那么低保、医疗、教育等方面的制度设计也应有所突破;既然网络信息技术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那么就应该秉持“让信息多跑路,让流动人口少跑腿”的原则,解决好流动人口跨省养老、跨省医疗报销的衔接和流转等问题。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流动人口最迫切的需求。从长远看,要坚持“机会均等、权益均衡”原则,提高公共服务能力,为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就业、医疗、社保等方面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当然,任何事情都有一个过程。要一步到位解决流动人口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也不太现实。但这并不意味着当前可以无所作为、干坐干等,而必须有个逐步推进的时间表,给流动人口一份希望,给城市管理者一份压力。这就需要管理部门积极行动起来,主动开展工作,应对好客观现实问题。
苏波:积极应对欧美主权债务危机 加快我国... | 2011-11-23 |
周生贤: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实现国际金... | 2011-11-23 |
在推进县域发展中注入田园城市理念 | 2011-11-23 |
以治水为突破口推进转型升级 | 2011-11-23 |
韩 正:用改革统领全局 续科学发展辉煌 | 2011-11-23 |
加快打造现代产业体系支撑区 | 2011-11-23 |
创新完善特大城市人口规模调控机制 | 2011-11-23 |
关键是人的城市化 | 2011-11-23 |
探索中国特色治理“大城市病”路子 | 2011-11-23 |
奋力推进新型城市化 | 2011-11-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