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社会关注-正文
“女性专车”承载了什么
周理松
//m.auribault.com 2016-05-11 来源:检察日报
分享到: 更多

  近期河南省郑州市公交系统隆重推出“女性专车”服务,引起舆论热议。据该市公交公司一位负责人称,炎热的夏天,女性乘客一般穿着比较单薄,在拥挤的车厢中容易遇到性骚扰。虽然这位负责人还说出了其他一些理由,但保护女性免受异性骚扰,无疑是提供“专车服务”的主要目的。

  热心的美国媒体在报道此事时,引用了一位女权主义者的话说:“中国的性骚扰问题越来越严重,但90%的女性选择不反击,这使问题变得更加严重。”如果真如其所言,性骚扰在中国的公交系统中是一个很普遍但基本上被忽略的问题,那么,这一难得的中原经验,应该很快就会被各地争相效仿。但提供此项专门服务的现实依据是否充分,普遍推广这一做法后社会效果会如何,恐怕不是那些女权主义者和行政官员们真正关心的问题。

  就“女性专车”的现实必要性而言,性骚扰的问题是否严重到男女不能同乘一趟车、同在一个车厢共处的程度姑且不论;即便如外媒所援引的《中国青年报》的调查所显示,有五成以上的受访者在乘坐地铁或公交时,经历过“不恰当”的触摸或身体接触,即便真的有90%的女性在遭遇性骚扰时不予反击,这也很难成为女性出行须有专车伺候的充足理由。因为,任何一个动用公共资源的措施出台,都是对各种选项反复斟酌和比较的结果,否则很可能既浪费了宝贵的公共资源,又会对公众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不良影响。就调动公共资源保护女性出行安全而言,偌大的城市,在数以百计的公交线路、成千上万的运行车辆中选出几台专车,对于保护女性免受侵扰,其实无异于杯水车薪,充其量也只是一种“表示”——表示对女性的关心和爱护。而这“表示”所产生的心理暗示作用,也许是公交部门的领导始料不及的——女性同胞们所受到的暗示是:我们都是天然的易被侵犯者,我们的身体尽量不要置于有陌生异性存在的空间里,否则很危险;为了避免危险,我们出行最好选择和姐妹们同乘一辆专车;男性同胞们所受的暗示使他们很郁闷:“女性专车”的出现,说明咱们都是意志薄弱者,在异性身体靠近时,大家都被认定为潜在的性骚扰者;那些对陌生女性身体确有非分之想的人受到的暗示则是:之所以开通“女性专车”,说明女人都很胆小,怕与陌生男人接触,何不到那些更多没有将她们隔离开来的场所去动手?

  难以理解的是,郑重其事地开通“女性专车”,把部分出行的女性归置于同一辆车或同一个车厢,而让更多尚无条件和可能搭此专车的女同胞与异性挤在一起,那她们该怎么办?是否意味着让她们面临更多的危险?况且,比一般女性更值得关注的弱势群体,比如老人、儿童、残疾人、智障者等,他们也有出行的时候,除了已经出台的某些乘车免费、票价优惠等规定,是否更应该给他们提供专车服务,其实施的操作性如何,公共资源是否能及?由此看来,“女性专车”的确并非一个简单合理、孤立可行的针对女性同胞的关怀之举。

  法治社会,法律对每个社会群体、社会成员人身安全的保护,理所当然是一种平等的保护;对某些弱势群体提供特别保护,亦是法治精神的应有之义。我国刑法和保护妇女儿童权益的相关法律、社会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规章,对女性合法权益的保护条款甚多,在女性同胞面临性骚扰等危险的时候,有关部门应当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教育和引导妇女运用法律武器、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上;把更多的资源用在营造文明乘车、安全出行的环境上;把更多的心思用在向女性传授与不良行为斗智斗勇、学会自我保护的方法上。而不是采取封闭保守的办法,简单直接地把女性与男性物理隔离开来,在一个类似动物保护的空间里为女性同胞提供所谓安全保护。

  “女性专车”的开通,也许可以承载对女性同胞的些许关爱,但它也能承载对包括女性在内的更多社会成员的消极心理暗示、承载更多的社会心理不平衡。(作者系湖北省人民检察院检委会专职委员)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