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社会关注-正文
社会需要涵养
李玮
//m.auribault.com 2016-05-04 来源:宁夏日报
分享到: 更多

  人是社会的细胞,一个人的德行,一个家庭的家风,都是社会风气点点滴滴的体现。社会风气好,人人受益;社会风气坏,人人遭殃。人不能脱离社会,社会需要人们来精心涵养。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人们的民主意识空前觉醒,维权意识不断增强,物质需求和精神追求日趋多样,尤其是自媒体时代的来临,人人都是摄像机,人人都是麦克风,作为社会个体的人,对社会的能动性和影响力被成倍放大。为此,在政府加强社会约束的同时,作为社会细胞的人,必须从自身要很好地修炼涵养,达到人人涵养社会的目的。

  社会以家庭为单元,家庭由人组成。要想社会充满和谐祥瑞,天下太平,首先每个家庭要和睦安顺,每一个人要慈祥平和、各得其所。《礼记·大学》讲到:“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风成于上,俗化于下。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党提出“三严三实”的要求,这是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是对我们党的作风建设理论的有益补充和完善。抓好党员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的行为引领,对于提振整个社会风气,涵养社会有着事半功倍的奇效。

  那么,社会人这个“绝大多数”怎么样通过修身,最终成为涵养社会的重要基石呢?

  大力倡导国学、回归国学。中华民族5000年优秀文化博大精深,《大学》《中庸》《论语》《三字经》《道德经》《弟子规》等等,从人的言行举止和内心涵养做出了规范,都是老祖宗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遗产。我们应大兴国学之风,从孩子抓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把“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勇勤廉”镌刻在内心,融入到血液。

  弘扬良好家风。一个人的良好教养,来自于良好的家风。家风是一个家庭根脉的传承。近代中国实业家卢作孚的家风是“创造而享受幸福”,清末名臣曾国藩的家风是“做读书明理之君子”,学术大家梁启超的家风是“拿趣味做根柢”。一个家庭能走多远,并非取决于家财多寡,而是取决于良好家风。林则徐有一句名言:“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强调的就是要以耕读传家、勤俭传家。为人父母的要示范家风,夫妻双双要执掌家风,子女后代要继承家风。家风正,则世风明。

  常怀一颗感恩之心。要感恩大自然的恩赐,感恩社会的包容,感恩单位的接纳,感恩父母的养育,感恩妻儿的温暖,感恩亲人的关怀,感恩朋友的扶持……只有深怀一颗感恩的心,才懂得珍惜当下,尊重他人,才会从内心深处约束自己的贪欲,才懂得去付出、去回馈、去奉献。还要学会换位思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人人做事都能从利他的角度出发,这个社会何患不清明?

  要有“吾日三省吾身”的自省精神。静坐常思自己过,要养成记日记的习惯,把每天发生的事情过滤一下,反思对与错,反省得与失,拷问自己,修正自己。要常怀敬畏之心,战战兢兢,临深履薄,始终保持慎独、慎初、慎微,做到知足、知止、知耻。

  还要在全社会形成崇善抑恶的氛围。我们的新闻宣传和舆论文化阵地要发挥好作用,讲好道德故事,传递普世哲学,滋养慈悲之心,培育大爱精神。同时也要鞭挞丑恶现象。借鉴“见义勇为”基金的做法,应建立惩恶机制,让善举大行其道,让恶者寸步难行。那么,我们所共同拥有的这个社会就会得到涵养,我们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就会充满阳光。(作者单位:自治区经信委)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