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近日在江西省南昌县采访,发现几个细节:该县所有的拆迁安置房建设全部按照商品房标准建设,所有建材全部采用知名品牌。而安置小区内,配备了幼儿园、卫生所、活动中心等生活设施,很受群众欢迎。有位老乡说得好,群众有没有获得感,就看家门口的事情解决得怎么样、眼前的事情解决得怎么样。
细微之处,最能体会发展的温度。群众的诉求往往是多样化的,甚至是碎片化的,比如环境干不干净、路灯亮不亮、下水道堵不堵等等。这些事情对党委、政府来说,可能是“芝麻绿豆”的小事,但对群众个人来说,却是大事、难事、急事,也是他们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能否解决群众“心坎”上的困难,能否顺应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体现的是主政者为民情怀的浓度。
张家长李家短,看起来是小事,汇合起来就是需要科学决策的大事。决策从什么角度出发,以什么为依据,背后折射出转型时期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与以GDP为中心的政绩观之间的博弈。
比如,在加快城镇化过程中,不少地方都存在失地农民现象。失地农民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生活之困和养老之难。为了解决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许多地方给他们买了城市的保险。有这样一道选择题,让被征地农民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3亿元就可解决所有问题,而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则需投入23亿元。假如你是决策者,会选哪一种?尽管选择前者符合相关要求,但南昌县还是挑选了后者。南昌县“舍得”的举措,虽说对县政府的财政是个挑战,却体现着执政者的担当与魄力。
再如,在某市一个区采访时,曾听当地领导自豪地介绍,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很快,政府财政情况很好,按现行标准,全区已经没有贫困人口了。但下到乡镇村组采访时,发现真实情况与介绍的大不相同,通乡通村的道路破损严重,坑坑洼洼,车行其上,颠簸不断。听人讲,不少外出务工人员回乡,下高速后还以为走错路口,因为不相信家乡的路竟破败至此。现在,农村人买车越来越多,行驶在这样的道路上,如同穿新鞋走泥巴路,何来幸福感?看数据,很漂亮;察实情,打折扣。这样的城镇化,这样的全面小康,干部如何交账,群众又如何认账?可见,民生改善并不一定是经济发展、财政增长的“溢出效应”。
“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只有切实解决好百姓身边的事儿、心头的事儿、家门口的事儿,才能赢取民心、维护稳定、破解难题。实际上,老百姓的感情最朴实。站在群众的立场、把自己摆进去考虑问题,就能够感同身受。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即便决策碰到难处,百姓也会给予理解与耐心。从这个角度看,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说“人心是最大的政治”“民生是最高的标准”。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焦裕禄同志在河南兰考只做了470天书记,人民把他的功业和名字永远刻在心里。为官一方,就要对照焦裕禄,不放过与群众利益相关的任何细节。决策者理应切记,每一分错误,在群众那里负担都会加倍;每一分改进,也都会具有乘数效应。(作者为本报江西分社记者)
城市是我们的历史 | 2010-06-02 |
城市是我们的历史 | 2010-06-02 |
民工荒让中西部与东部开打争夺战 | 2010-06-02 |
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阔步前行 | 2010-06-02 |
论文选编(五) | 2010-06-02 |
徐 勇:城市和谐发展的基础在于社区自治 | 2010-06-02 |
日本为何“高度关注”中俄军演 | 2010-06-02 |
罗志军:在深入群众中结下不解之缘 | 2010-06-02 |
让中医药“打包”走出国门 | 2010-06-02 |
推进“四个全面”在宁波的实践 | 2010-06-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