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社会关注-正文
创新,工匠精神的延伸
曹?遐
//m.auribault.com 2016-04-12 来源:解放日报
分享到: 更多

  工匠精神,是一种工匠对产品精雕细琢的理念,其内涵在于精益求精、注重细节、严谨专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高速增长、雄冠全球,但高能耗、低技术、低创新、低附加值让“中国制造”难以真正扬眉吐气。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持续上升,中国制造业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此时,对工匠精神的强调,透露出“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

  “隐形冠军”源于专业专注

  回顾世界历史,德国进入工业化后,曾有过向英、法学习,仿造对方产品的经历。为此,英国议会特别在1887年修改 《商标法》,要求所有进入英国本土和殖民地市场的德国进口货必须注明“德国制造”。这在当时实际上是一个带有侮辱性色彩的符号。然而,经过历史锤炼,今天的“德国制造”不再是假冒低劣等代名词,而是随着西门子、奔驰、宝马、拜耳、汉高等品牌成为享誉全球的高品质标签。

  就其华丽转身的原因来看,离不开对每一种产品质量和价值的高度关注。德国产品更新换代并不快,几乎没有一家德国公司可以一夜暴富或成为全球焦点,他们往往是专注于某一个领域或某一种产品的“小公司”“慢公司”,但很少有“差公司”“假货公司”。这些拥有百年历史的“隐形冠军”,正是凭借专业、专注的工匠精神,才使得“德国制造”闻名遐迩。

  就中国制造业而言,培养工匠精神应该营造不浮躁的企业经营氛围,培养对消费者负责的企业文化;应该强化产品质量监管,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应该打造专业平台,培养出一批专业、专注的技术工人。如此,才能促使企业生产高质量的产品。

  就市场需求而言,消费者个性化、定制化服务需求日益增长,消费行为由注重产品的单一功能朝着注重产品精细化、可靠性和极致体验的方向转变。这意味着,我们要跳出大规模制造和低成本分销模式,回归产品本身。“工匠”最大的特点就是个性化定制。未来应根据实际需求的多样性,提供差异化、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进而确保有效供给。

  “中国创造”始于精益求精

  中国制造业尽管规模已经十分庞大,但大多处于产业链中低端,且精致化程度不高。苹果设计师乔纳森认为,对于好产品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它来自于对每个细节的打磨和探究,基于一种将细节做到极致的欲望,需要全身心的投入。小米CEO雷军提出,“要在用户看不到的地方做到最好”,而不是一味追求效益最大化。这些都要求企业始终保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对产品抱有负责的态度,注重工艺的精致化,坚持做精品。只有这样,“中国制造”才能真正成为“中国创造”。

  很多人认为,工匠是一种机械重复的工作者。其实,工匠有着更为深远的意思。世界上没有一蹴而就的改革,也难得“四两拨千斤”的创新。只有具有工匠精神,设计研发人员才会对产品不断钻研思索、不停打磨探寻,在一点一滴的积累中实现技术和工艺创新。就此而言,创新是工匠精神的一种延伸。小到对每一个工作环节高质高效的革新,大到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都是具体体现。当然,工匠精神并不是完全的异想天开,而是对天马行空灵感的完美落实。

  具体来看,在工匠精神作用下使创新更好地推动制造业发展,需要重视以下三个方面:首先,需要强化研究成果与制造能力的转化。通过扭转基础研究难以转化成现实生产力的不利局面,缩小研发与企业需求的差距,加快技术转化速度;其次,需要促进劳动力的发展,通过政企合作,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培育制造业各领域所需的人才;最后,需要支持“制造创新机构”稳定持久发展,通过商业模式运用,打造“制造创新机构”的生态系统,将产学研紧密结合,促进“中国制造”的技术化、高端化。(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部门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上海市晨光学者)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