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社会关注-正文
树立以人为核心的城市观
//m.auribault.com 2016-01-13 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 更多

  80%以上的经济总量产生于城市、5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城市的发展不仅关乎国家命运,也与多数人的生活息息相关。高楼大厦与城市病症同在,都市繁华与发展代价并存,我们该怎样建设和谐宜居的新城市?

  今日起,本版特推出系列评论员观察,分别聚焦城市发展规律、城市规划、城市精神与城市治理,直面问题、剖析原因、建言献策,为城市的美好明天,为你我的诗意栖居,共同鼓呼、一起思考。

  ——编者

尊重规律,才能走向“现代城市”

——树立以人为核心的城市观①

  新年来临,熙来攘往的城市给人无尽欢乐,跨年夜的安全也让世界绷紧神经。在纽约,6000多名警察走上时报广场;在迪拜,酒店大火让烟花表演黯然失色。城市的安全与发展,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全球议题”。

  城市开启了人类藏匿在蛮荒时代的所有更高潜能,人们聚集到城市,是为了过美好的生活。千百年来,城市一直承载着人类对美好生活的梦想和期盼,这对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而言,现实意义尤为迫切。一边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一边是层出不穷的“城市病”,环境污染、交通拥堵、人口拥挤……我们的城市,怎样才能实现健康发展,真正成为经济增长的中心、生态涵养的容器、文明传承的薪火、百姓安居的乐园?(全文阅读

科学规划,才能拥有“诗意栖居”

——树立以人为核心的城市观②

少一些“拍脑袋”决策,多一些先进理念;少一些“翻烧饼”行为,多考虑百姓需求,才可能杜绝浪费、拒绝折腾、少走弯路

  交通拥堵如肠梗阻,空气污染是哮喘,水污染是血液中毒,垃圾围城好比恶性肿瘤,文脉隐没好似失魂落魄……有人用刺眼的比喻,来警醒当前“城市病”有多严重。疾在腠理肌肤,根在经脉脏腑。大城市“得病”,暴露出的,正是短视规划带来的长久危害。

  阅遍世界,在浪漫中呼吸的巴黎、在历史中行走的罗马、在花园里游憩的新加坡,提供了城市建设管理中的“他山之石”;而《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一书,记下了一些“失败”的规划,极端现代主义曾造就巴西利亚“缺失人情味”的反面案例。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考察一个城市首先看规划,“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编制一份以人为核心的科学规划,才能真正打开通向“诗意栖居”的大门。(全文阅读

延续文脉,才能留住“城市之魂”

——树立以人为核心的城市观③

  关于城市的“历史记忆”,济南老火车站先拆除后复建的故事,注定会被一再提起。

  这座德式建筑,曾是亚洲最大的火车站,也是20世纪初世界上优秀的交通建筑群,入选过清华、北大的建筑系教材案例。时光荏苒、客流增加,老火车站因容量不足而于1992年被拆除,原址上建起了一座现代火车站。然而,济南人始终对远去的老火车站念兹在兹。为了追回“历史记忆”,20年后,济南市政府决定“原汁原味”复建老火车站。(全文阅读

用心善治,才能提升“城市温度”

——树立以人为核心的城市观④

城市的善治,归根到底是让生活更美好,落脚点就在城市的管理和服务上

  虽是数九寒冬,四川德阳城管帮八旬老大爷挑菜担的场景,仍令人倍觉温暖。而2015年岁末新发布的《关于深入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 改进城市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让人们相信,随着改革的推进,城市将定格更多这样的温馨画面,从制度层面打开“宜人”的城门。

  伴随着城镇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来到城市。何以触摸城市之心,如何感受城市之善?答案不是经济的增长、地标建筑的堆砌所能涵盖的。究其核心,乃12个字——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能否吃得放心、行得顺畅、住得惬意、病得无惧、老得无忧,是城市工作做得好不好,居民满意不满意的重要评判标准。城市的善治,归根到底是让生活更美好,而落脚点就在城市的管理和服务上。(全文阅读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