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社会关注-正文
建设生态文明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徐敏云
//m.auribault.com2015-10-08来源:中国环境报
分享到:更多

  

  生态环境危机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威胁日益加剧,推动人们更加深入地思考人类文明的未来走向、探讨生态文明理论问题。

  生态文明具有历时性和共时性两重含义。从文明发展的历史形态来说,是指人类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过程中,自觉遵守自然和社会客观规律,不断调整改善进而实现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的产业结构和生态化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达到人与自然、经济与生态和谐共进,取得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是一种超越工业文明并包容吸纳了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科学内容,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的循环再生机制,以环境可承载和可恢复为基础,科学、自觉的社会文明形态。

  从共时性角度讲,生态文明则是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同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文明体系的核心要素。我国正处于农业文明尚有遗留、工业文明尚未充分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探索完善的发展阶段,同时具备生态文明的历时性和共时性的特点。

  文明的主体是人,生态文明建设强调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着力解决现代化进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理念已经从粗放型的以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增长模式,向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模式转变;从把增长简单地等同于发展的观念、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发展理念转变。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建设美丽中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生态文明是人类全面发展和完善的必由之路

  首先,生态文明建设为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提供自然环境。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也是进入“自由王国”后的根本特征。人们在满足食物、水、住房等基本需求之后,对于安全、环境的需求必然上升,人们希望安居、乐业、增收,也希望天蓝、地绿、水净,这和亚伯拉罕·马斯洛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中所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是一致的。良好的生态环境既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备条件,也是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

  其次,生态文明把人与自然和谐提升为精神文明重要内容。生态文明提倡树立生态意识,强化生态文化建设,倡导生态伦理,建构以绿色消费为主要内容的科学的生活方式,促使道德规范从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扩大到同时也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在各领域深入展开。

  第三,生态文明使人类价值取向发生深刻转变,思考自然的内在价值对人类的深刻意义。生态文明倡导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科学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生态状况。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的文明理念,摒弃了人类破坏自然、征服自然、主宰自然的理念和行为,倡导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合理利用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生态文明是保障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首先,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社会生产力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的重要基础。建设生态文明,也需要以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为重要条件。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产品极大丰富是实现“自由王国”的必要条件。当今世界人口不断增加,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特别是工业化以来,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人口、资源与环境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现有的发展道路是不可持续的。只有协调好人类发展需求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为实现“自由王国”的物质产品极大丰富提供切实可行的保障。

  其次,谋求人民长远福祉,要处理好代间公正和代际公正的问题,建立体现自然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要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和生存发展空间。

  第三,生态文明建设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是可持续发展的最根本保证。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及模式的重大进步

  首先,300年的工业文明以人类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世界工业化的发展使征服自然的文化达到极致,一系列全球性的生态危机说明地球再也没有能力支持传统工业文明的继续发展,需要开创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来延续人类的生存。生态文明发展和保护相统一的理念,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等,是在深刻反思传统文明模式的基础上,对社会范式进行的重新设计与选择。

  其次,生态文明建设强调只有一个地球,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任何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都不能以损害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为代价,各国在利用自然资源、满足自身利益和谋求生存与发展上机会平等。应当公平地分配由自然资源带来的好处,也必须共同承担所带来的风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第三,在全球化背景下,生态环境问题从自然向社会领域转移并危及人类的生存发展,政治与生态环境问题的关系更加紧密。随着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进一步促进了公众参与,将对政府决策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成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保护自然生态环境需要全人类积极行动起来, 这将影响到社会政治、经济关系以及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

  生态文明推动政治文明扩大视野,拓宽了公众参与的民主途径,强化生态文明民主建设,扩大社会主义民主、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总之,生态文明包括先进的生态伦理观念、发达的生态经济、完善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基本的生态安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生态文明是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最终目标

  环境保护与治理取得实质性成效,可以为人民群众提供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肥沃的土地、优美的环境,增强发展协调性,推动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开展生态文化建设,倡导生态伦理,普及生态意识,提高了全民族生态文明素质,有利于构建中国特色的生态文化体系。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可以实现生态公正,优化收入分配格局、缩小贫富差距,推动区域平衡发展。

  通过构建结构优化、生态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环保产业体系,推广清洁能源技术、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将有效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科学保护的前提下,在环境承载力的范围内,努力促进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推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为实现生态文明提供可靠保障。(作者系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博士后、副教授,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战略所副研究员)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