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谈股论经-正文
做好适应把握引领经济新常态的大文章
姜长云
//m.auribault.com 2016-12-22 来源:经济日报
分享到: 更多

  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政策思路,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适度扩大总需求,加强预期引导,深化创新驱动,全面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这对于坚定发展信心、保持战略定力,一步一个脚印地引导经济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察势者智,驭势者强。展望2017年,中国经济发展乘势而为才能更有作为。

  当前,尽管经济下行的压力依然较大,但就总体而言,中国经济增速探底回稳甚至趋稳回升的迹象已日趋鲜明。一是经济运行质量有所好转,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趋稳,实现利润同比增速稳中有升。二是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发展迅速,发展新动能快速形成。如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特色小镇、众创空间等。三是大量创新型企业茁壮成长,引领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成为推进发展动能转换的生力军。如越来越多的创新型企业转危为机,加大创新投入,抢占行业发展制高点,不断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可见,2017年的中国经济发展面临良好起点。如果我们乘势而为,采取卓有成效的措施做好2017年经济工作,2017年实现6.5%以上的经济增长,其概率应该很大。做好2017年经济工作,最重要的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审时度势,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做好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大文章。

  第一,坚定不移地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6年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已有良好开端,但在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方面的进展和成效也有很大差别。2017年要在巩固现有成果、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强化体制机制改革的牵引作用,将瞄准重点领域、薄弱环节攻坚克难与增强改革的系统性、协同性结合起来,促进“三去一降一补”全面取得实质性进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着力振兴实体经济”,就是针对当前我国经济运行存在的具体问题,尤其是实体经济出现弱化苗头而作出的一项重要部署。如何沿着正确轨道走出一条实体经济振兴的新路,关键是要牢牢抓住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紧紧扣住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这个中心,不断扩大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要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促进企业家成长的体制机制,培育有利于激发其积极性的产业生态。目前,国家为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出台许多重大政策举措,但如何更好地解决“政策好、落实难”的问题,仍需在完善实施机制上大胆探索。许多领域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需要进一步激发基层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也需要有效设计时间表和路线图。

  第二,积极引导和培育新兴消费需求。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不关注需求,而是要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和培育创新驱动能力,增强供给体系适应、引导和创造需求的能力。当前,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超50%,城乡消费结构升级正在推动服务消费、高端消费和细分市场、特色市场的消费需求快速成长,如信息消费、电子商务、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消费等。许多新兴服务消费和高端市场、细分市场的消费,消费者事前不甚熟悉,产业发展需要经历积累经验、增进信任、培育市场的艰难过程。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和实施消费引导示范等措施鼓励消费,有利于加快市场培育进程,促进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更好更快地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有些服务消费、高端消费和细分、特色市场的消费需求,长期增长潜力很大,但短期有效需求空间有限。积极引导和培育新兴消费需求,有利于促进新兴产业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

  第三,有效防范经济社会运行的风险。当前,我国经济社会运行中的风险因素不断增多。随着时间的拉长,有些微小因素很容易成为加剧风险的“最后一根稻草”。对此要加强防范预警,努力将风险因素消灭在“萌芽”之中。在这一过程中,既要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下决心处置一批风险点,着力防控资产泡沫,提高和改进监管能力,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还要加强预期引导,深入细致做好社会托底工作,扩大人民群众获得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作者系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所副所长)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