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谈股论经-正文
抓好产业扶贫这个关键
——破解民族地区“四弱”难题(二)
本报评论理论部
//m.auribault.com 2016-06-14 来源:四川日报
分享到: 更多

  产业扶贫,关键在精准定位。民间有句大白话:“一团乱麻,找出线头”。对于产业扶贫而言,这个线头就是基于精准定位的具有带动效应的龙头产业与项目。

  脱贫攻坚,缺了产业支撑不行。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民族地区与革命老区等连片特困地区。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工作不断推进,扶贫的方式也在逐渐发生变化。从输血式扶贫转变为造血式扶贫,由救济式扶贫转变为开发式扶贫,从悲情式扶贫转变为快乐式扶贫。归根结底,就是要让扶贫从一次性变为可持续性。那么如何让脱贫攻坚工作可持续推进呢?习近平总书记给出了答案:要脱贫也要致富,产业扶贫至关重要。

  我国多年的扶贫经验证明,产业扶贫是解决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手段,是脱贫的必由之路。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等九部门联合印发 《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精准脱贫指导意见》,吹响了新时期产业扶贫的号角。根据规划,通过产业扶持,要解决一半以上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可谓是脱贫攻坚的重头戏、主战场。如果能够通过产业扶持让越来越多的农村贫困人口稳定脱贫,那么打赢脱贫攻坚战就有了可靠的保障。

  产业扶贫,关键在精准定位。民间有句大白话:“一团乱麻,找出线头”。对于产业扶贫而言,这个线头就是基于精准定位的具有带动效应的龙头产业与项目。在基层扶贫实际中,常常听到的问题就是 “没资金、没动力”“没规模、没市场”“没特产、没特色”等等。矛盾与问题虽然五花八门,但形成原因却大体相似,那就是对自身定位的不清晰。这就需要寻找到根植于本土的特色与优势,因地制宜谋发展。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立足贫困地区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产业布局,否则只会形成盲目跟风之势。而一旦实现了产业的精准定位,就要在资本引进引导、本土企业培养、知识人才储备等方面,加大机制创新力度,整合资源、科学规划,打造完整的产业链条,形成具备竞争力的市场品牌,让贫困地区实现脱贫致富。

  产业扶贫需要带动引领。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我们要善于“嗅出”根植于这片土地上的特色与优势,找出适合当地发展实际的“车头”项目,给予果断扶持,并做好长期跟踪服务工作。这是由产业扶贫的实质所决定的,需要我们在贫困地区找到一个适合发展的产业,同时要引进一个有能力拉动这个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调动其他资源来推动这个项目的发展。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离不开龙头带动,没有龙头就没有市场,就没有价值链。推进产业扶贫要充分重视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充分体现并突出“产业+扶贫”的互动。创新机制,鼓励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建立稳定的带动关系,向贫困户提供全产业链服务,切实提高产业增值能力和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能力。

  产业扶贫离不开创新思维。创新思维并非赶时髦,而是要立足当地特色,对接潮流大势,找到两者之间的最佳契合点,这样才能顺势而上,巩固脱贫成果。首先是市场经济思维。推进产业扶贫,首先要明确其经济属性,坚持市场导向,遵循市场和产业发展规律,因地制宜合理确定产业发展方向、重点和规模,提高产业发展的持续性和有效性。其次是特色思维。重新审视贫困地区,除了土特产,其实还有不少值得开发的特色资源。比如,不少民族地区的光照充足,就属一大优势;一些地方虽然产业贫弱,但劳动力资源丰富……这些资源只要得到科学、合理、及时开发,就能转化成贫困地区发展的后发优势。再者,我们需要用互联网思维推动工作。当下,“互联网+”风生水起,为很多产业转型发展、跨越发展提供了不少机会。如果扶贫产业顺势而为,就能赢得很多新的发展机遇,为产业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圆满完成“十三五”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必须凝心聚力、接续掘进。推动产业扶贫,不是一个地区、一个部门的事情,需要各级政府、各个部门通力合作,需要广大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的老百姓全情参与。只有继续加大产业扶贫力度,继续健全金融、科技、人才等多方面的支撑保障体系,积极引导各方面力量参与产业扶贫,就一定能帮助民族地区拔除穷根、早日脱贫。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