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谈股论经-正文
促进资源要素合理流动 实现更高水平供需平衡
深刻认识和把握扩大有效供给
刘青扬
//m.auribault.com 2016-05-27 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 更多

  有效供给是与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相适应的供给,用通俗的话说,有人购买的供给才是有效供给。质低价高的供给自然无人问津,高质高价或低质低价的供给一般也少有人买。提供物美价廉的有效供给,必须通过科技进步、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等途径才能实现。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过剩和短缺并存、大量需求外溢等突出问题,是供给与变化了的需求不相适应、有效供给不足的表现。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把“扩大有效供给”作为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项重点任务来抓,目的就是要减少无效供给、低效供给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供给、高效供给和中高端供给,促进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

  为什么要扩大有效供给

  扩大有效供给,是适应需求结构升级、形成我国企业新的竞争优势的客观需要。当前,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接近8000美元。随着收入水平提高和中等收入群体扩大,居民对产品质量和性能的要求明显提高,消费者更加注重产品品质和服务体验,以绿色、休闲、智能为特征的一大批消费新热点蓬勃兴起,品质、健康、时尚等成为新消费时代用户的新诉求。随着多样化、个性化、高端化产品的需求与日俱增,过去我国企业大量生产的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价格低的“三低”产品逐渐丧失竞争优势。现在,网上代购、外出旅游购物需求十分旺盛,其实质是买品牌、买服务、买体验、买放心,说明国内的供给跟不上变化了的需求。例如,某些产品的国内工艺水平与国外相比有明显差距,国内产品在满足品质化、个性化消费需求方面存在一定不足,国外某些产品质量及品牌可信度较高,相似品质或性能的产品国内价格比国外价格要高,等等。扩大有效供给,正是着眼于需求变化和国内外的供给水平差距,引导企业通过增加研发投入、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以更新、更好的产品和服务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扩大有效供给,既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确保这一改革成功的必要条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其中,“三去”不是简单地减少供给,而是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一降”“一补”直指有效供给的增加,降成本是要提高产业和企业经济效益和竞争力,补短板是要加强国民经济特别是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无论是“去”“降”还是“补”,都是为了优化劳动力、土地、资本等要素供给结构,提高资源要素配置效率,不断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益,使供给能力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求。因此,扩大有效供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些企业关停并转、经济主体之间债权债务纠纷、人员离岗转岗失业等经济社会问题。对于这些问题,要用改革的办法、发展的办法,通过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效益,通过培育新的产业、创办新的企业、提供新的就业岗位等途径来解决。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成功。而扩大有效供给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发展要素和市场资源流向创新能力强、市场把握能力强、经营管理水平高、协作紧密、环境友好的现代产业部门和企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才和劳动力、土地、资本等要素供给结构得以优化,资源要素配置效率得以提高,传统产业得以改造提升,新的发展动能加快培育形成,从而使新产业、新企业、新就业岗位不断涌现,结构性调整取得实质性进展。因此,扩大有效供给是确保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功的必要条件。

  如何扩大有效供给

  扩大有效供给,当前特别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一是打好脱贫攻坚战,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瞄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加大资金、政策、工作等投入力度,真抓实干,提高扶贫质量。二是围绕提高企业创新水平和技术能力,引进一流的技术装备和先进的管理理念,推动产业链再造和价值链提升,在转型升级方面快人一步、领先一筹,为今后更好更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三是围绕提高人力资本质量,加大投资于人的力度,优化选人用人制度,优化人才市场环境,注重培育和引进有创新精神、市场把握能力的创新创业人才,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人才支撑。四是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提高农业生产科学化水平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快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

  扩大有效供给,关键是抓好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高效农业和一批重点示范企业,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积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新一代信息通信、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领域聚焦目标、突出重点,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部署启动一批新的重大科技项目,以重大科技成果带动形成一批新的产业和企业,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在面向未来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遴选和扶持一批示范企业,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搭建平台、营造环境。紧紧围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综合成本,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建立健全要素自由有序流动、平等交换的市场体系,形成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的价格机制。强化对创新产品的首购、订购支持,实行有利于创新发展的现代税收制度。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和支持经济转型的能力,为形成新的有效供给体系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制度环境。(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