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贸易全球化的推进和互联网的发展,让国外品牌进入中国市场愈发方便,但国外高品质、低价位的产品亦对中国的制造业造成很大冲击,中国的消费品市场正面临一场“品质革命”。这种倒逼,迫使企业不得不考虑如何加强竞争力、突破瓶颈。
转变传统观念,提升产品质量
全球化背景下,国外的企业家们对国内市场早已虎视眈眈,我国制造企业却低估了中国消费者对品质的要求。中国改革开放这些年成就了一大批中产阶层,有很大的消费市场,但国内很多制造业自身的技术实力却不足以满足国内市场所需的品质。无可否认,消费者通过国外代购、海淘等渠道购回的产品国内都能制造,在品质上也可能只存在细微的差距。然而这些细微的差距,就足以让品质略低的产品在市场中不敌竞争者。
正是如此,想实现可持续增长,提升商业竞争力,就需要转变传统观念,进一步加强对需求的基础研究、推动发展高新技术和高附加值产品开发能力,从而提升产品质量,获得竞争优势。
改变管理模式,创新发展机制
企业应关注市场、企业、科研及消费需求的结合点,整合政府、院校、科研机构、企业手里现有的设备和产品资源成立有技术支撑的中间机构,解决目前事关国内产品提升的技术支撑难题,尽可能地把它们作为市场竞争的利器,转变成能满足中产阶层需求的现实有用之物。
目前国内研究应用技术的人员不少,但却经常因创新能力不足、研究准备不足、研发时长过久而失去市场先机,从而在与国外产品的市场竞争中形成被动。应用技术联合体作为一种“协同创新体系”,通过搭建院校基础研究和企业产品开发之间的桥梁,实现实验室与工厂相结合,将加速实验室创新研究向商业应用的转化过程。依托院校与企业界的协同创新,开创院校技术中心网络、先进制造研究中心网络等“政产学研用”合作模式,形成一套独特的创新方法、理念和文化。
争取经费支持,推进协同创新
发展制造业可以提升区域竞争能力,刺激经济增长、增加劳动就业。因而,政府机构应在技术联合体成立之初予以支持、为其提供经费保障,帮助应用技术联合体建设独立的办公、研发场所和部门小型产能转化设备。
除了成立之初的经费,在联合体发展过程中,企业应通过寻求政府后续政策支持和经费支持,逐渐把松散的研究机构纳入国家创新体系,成为可复制模式的众多重要行业研究中心,进一步支持中心之间的专业化发展和与企业的协同创新。
确定运行模式,企业齐头并进
技术联合体通常以公司的形式运行,企业以会员的形式加入。成员企业分为一级会员和二级会员两类。一级会员一般为大型原设备制造商,有权利在董事会和技术委员会等组织机构中派出代表,以投票的方式参与战略研究和研究方向等重大事宜的决策过程;二级会员则一般为供应链中的中小型企业。
在技术联合体这一平台之下,成员企业依托技术委员会等机构对研究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研讨、筛选项目,并组织开展研究工作。研究人员不但会得到充足研究资金,还有机会准确了解企业界共性问题,准确定位自身研究方向。通过技术委员会总结出的成员企业共性问题,依靠联合体先进、成规模的工业设备,技术联合体将分担研发过程中投资成本和风险,提高技术制造成熟度,获得最先进、能够快速投入生产的制造能力,提升成员企业对成本、质量和交付周期的竞争能力。这种较强的互补性研究关系,将解决主导企业布局不合理、各个中心之间技术交叉较少等方面问题。
强化基础研发,提升竞争能力
未来中国的制造业工业必然会出现多元化发展的竞争态势,新兴技术的不断涌现,也会对传统研制单位带来很大压力。对此,企业可以在保证自身核心竞争力前提下,针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与院校、科研机构和产业界协同创新,紧跟技术发展趋势;探索组织模式创新,与相关行业伙伴共同开发共性技术、分摊研发成本。要创新院校研究中心网络、先进制造研究中心网络等组织模式,打通“政产学研用”五轮驱动的协同创新模式,在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和提升院校、科研机构研究能力的同时,为企业长远发展注入活力。
此外,在确定研发重点时,要加强对研究、开发阶段的把控和对市场的认知,把握好产品开发的主动权和前沿研究的发展方向;要避免技术开发重复投资,践行“一次发明、重复使用”的理念,在产品的开发过程中,在原有需求的产品基础上,尽可能继承成熟的技术、围绕用户需求快速开发产品。针对企业“快、智、廉”的商业需求,要提升已有产品的成熟度并在新产品开发中充分继承。
构建珠江三角洲地区创新圈 | 2009-02-25 |
构建珠江三角洲地区创新圈 | 2009-02-25 |
构建珠江三角洲地区创新圈 | 2009-02-25 |
构建珠江三角洲地区创新圈 | 2009-02-25 |
构建珠江三角洲地区创新圈 | 2009-02-25 |
构建珠江三角洲地区创新圈 | 2009-02-25 |
推动协同创新高校还需走出认识误区 | 2009-02-25 |
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 | 2009-02-25 |
实施《中国制造二○二五》加快制造业大省建设 | 2009-02-25 |
扎实推进“双创” 加快形成制造业发展新动能 | 2009-02-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