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2016年经济工作重中之重进行部署,提出了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五大任务围绕当前我国供给侧的突出问题,既做减法,又做加法,相互关联,相互促进。作为五大任务之首,去产能是核心和纽带,通过去产能,引导要素资源合理配置,进而影响和推动库存的消化、杠杆风险的化解、生产成本的降低以及补短板有效供给的增加。安徽要结合本省实际,充分发挥去产能的牵引作用,积极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迈出新步伐。
一、去产能任务既紧迫又艰巨
近年来,受全球需求不足影响,我国产能过剩问题凸显,表现出绝对过剩程度高、持续时间长等特点,已成为经济运行的主要风险,迫切需要加大去产能力度、加快去产能步伐。
一方面,过剩产能涉及行业面广,对市场正常有序运行造成严重阻碍,加大了经济下行压力。从全国看,目前工业产能利用率总体低于80%,其中粗钢、煤炭、水泥、平板玻璃、船舶、汽车等产业产能利用率低于70%.随着新建产能陆续达产,部分新兴行业产能过剩也有加剧之势。从安徽看,近年来通过多措并举化解过剩产能,取得了一定成效,“十二五”期间,全省煤矿数量减少至57处,下降45%,炼铁、炼钢生产企业减少到13家。但受产业结构制约,煤炭、钢铁、有色、水泥等传统能源行业去产能形势仍较为严峻;同时在市场刚性需求减弱的背景下,家电、汽车、电子信息等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产能利用不足问题也开始显现。这些问题,直接导致工业品价格持续下降、企业效益降低、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过剩产能的形成既有经济周期原因,也有结构性和体制性原因。第一,国内大部分产能形成于世界经济增长黄金期以及国内高速增长阶段,并因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使部分产能有所扩大,在当前世界经济深度调整,国内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前期形成的产能化解任务较重。第二,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方式已从过去排浪式向个性化、精细化转变,而企业生产没能跟上消费结构升级的步伐,从而出现了产能过剩与消费外流并存的局面。第三,一些地方政府通过税收减免、土地优惠、财政补贴、低价配置资源等方式补贴亏损企业,同时规划、标准、环保等引导和约束作用不强,也引致了一些新的产能过剩。
另一方面,“僵尸企业”问题逐步累积,挤占了大量要素资源,形成了一些不稳定因素。目前在安徽产能严重过剩的行业中,停产半年或半停产1年以上,资产负债率超过85%且连续亏损3年及以上,主要依靠政府补贴或银行续贷等方式维持生产经营,长期欠薪、欠税、欠息、欠费等4类规模以上“僵尸企业”占有一定比例。这些企业已经丧失了自我修复和自我发展能力,又占用了大量资源和市场空间,是当前导致结构性产能过剩和经济运行风险的重要因素。
“僵尸企业”形成的原因比较复杂,有受所处行业发展周期影响的共性因素,也有因产品、技术、管理等不能适应市场竞争的个性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原因:一是行业经营困难,比较典型的是煤炭、钢铁、水泥等重化工行业。二是产品技术落后,该类企业大多处在制造业的低端环节,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三是企业经营不善,主要体现在缺乏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盲目跨界经营、不注重风险管控3个方面。四是机制体制僵化,主要表现在少数国有企业观念陈旧、决策迟缓、人员冗余、企业办社会等问题比较突出,适应市场能力差。
二、准确理解去产能的深刻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把握好“加法”和“减法”、当前和长远、力度和节奏、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这是我们打赢这场硬仗的基本遵循。去产能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内容,通过正确处理好五大关系,能够进一步强化动力、形成合力,发掘潜力。
动力,是来自于优化资源配置的“加法”带来的增长新动力。从当前看,去产能可能会给地方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带来一定压力,这也是一些地方推动化解过剩产能、处置“僵尸企业”的难处;但从长远看,通过去产能优化资源配置,加快传统产业供给端收缩,新的供需平衡便有望形成,继而推动产品价格企稳、企业效益好转、供给质量提升,这个过程也是结构调整、动力转换的过程,对经济长远健康发展“有百利而无一害”。所以,我们从客观上要辩证看待去产能,去产能不仅仅是压减,而且有正面的加法效应甚至是乘数效应;从主观上要增强能动性,提高去产能的积极性,努力形成推动经济长远健康发展的持续动力。
合力,是来自于市场倒逼和政府引导相互补充带来的推进合力。去产能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引导作用,通过市场侧和政府侧双向发力。一方面,要充分遵循市场规律、尊重企业意愿,兼并重组等能由市场化运作的全由企业自主决策,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提高资源要素配置效率。另一方面,也要适时发挥政府作用,以“放管服”加快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打破“过剩、干预,再过剩、再干预”的怪圈;要依法依规,在制度上、政策上营造良好环境,完善倒逼企业过剩产能退出等机制,以及财政、金融、社会托底等政策,解决企业关停并转后顾之忧。
潜力,是来自于积极推进兼并重组带来的发展潜力。化解过剩产能必须从处置“僵尸企业”入手,通过关停并转加快市场出清。从实际情况看,由于破产清算法定程序冗长,涉及多方利益,各种矛盾风险交织叠加,会导致较大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兼并重组则可以有效避免上述情况,以优势企业兼并落后企业、以先进产能消化落后产能,不仅可以重新整合资源、实现提质增效,还可以催生新的需求、让企业获得重生。因此,要尽力做好多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的文章,通过兼并重组挖掘出新的发展潜力。
三、明确把握去产能工作的着力点
推动去产能工作、处置“僵尸企业”,要从“两个重点、两个难点”入手。
两个重点,一个是大中型企业,一个是国有控股企业。大中型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由于资产庞大、职工人数众多、社会影响范围广、一次性关停难度大、退出渠道不畅等因素,处置涉及面广、投入巨大、任务艰巨,必须正确对待、审慎处理。另外,部分国有控股企业由于历史遗留下来的欠税、难以厘清的债权债务以及职工安置等问题,处置困难很大、阻力不小和程序复杂。两个难点,一个是职工安置,尤其是国有控股企业职工安置,人数多、成本高,再就业压力和难度都很大。另一个是资产处置,部分“僵尸企业”负债结构复杂,涉及企业职工、贷款银行、担保、民间借贷、地方政府等多利益主体,处置不良资产和不良债务困难较多。
围绕“扭住两个重点、突破两个难点”的思路,坚持运用市场机制、经济手段、法治办法,严控增量、优化存量、主动减量,加快化解产能过剩,积极稳妥推动“僵尸企业”实现市场出清。重点抓好以下方面工作:一是加快摸排分类。根据国家有关标准,组织开展专项行动,进一步摸排评估,全面细致掌握过剩产能和“僵尸企业”情况,形成分类处置名单。二是研究制定方案。针对行业发展前景和企业实际情况,科学选择救助、破产、剥离、重组等方式,围绕人员安置和资产处置等关键问题,一行一策、一企一策研究制定处置方案,并明确总的“路线图”和年度“时间表”,明确任务,精准施策,有序推进。三是完善配套政策。坚持因地制宜、有保有压,充分发挥技术、安全、环保、能耗等标准的倒逼作用。加强金融协调支持,避免因企业破产、担保关系破裂危及其他互保企业;进一步完善社会托底等政策,确保下岗职工基本生活有保障;加强转岗职工技能培训,给予下岗职工创业支持。四是建立工作机制。省级层面要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谋划,定方向、划底线。引导政府和企业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结合实际找出切实管用的方法路径,形成多方协同、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作者单位:省发改委)
林兆木:理顺政府和市场关系 | 2013-12-04 |
中国经济新“视界” | 2013-12-04 |
着力加强结构性改革 全面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 2013-12-04 |
学者析经济工作会议最大亮点:强调“供给侧... | 2013-12-04 |
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2013-12-04 |
加大力度推动改革举措落地 | 2013-12-04 |
奋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良好开局 | 2013-12-04 |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 2013-12-04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 | 2013-12-04 |
部署落实《政府工作报告》责任分工 | 2013-12-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