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谈股论经-正文
大数据能否拦住“向前葱”的脱缰野马
王向华
//m.auribault.com 2016-04-05 来源:陕西日报
分享到: 更多

  最近,“向前葱”火啦。

  从春节前至今,全国各地纷纷爆出大葱涨价的消息。超市里的优质大葱一斤至少10元,即便是在菜市场,普通葱也要五六元。“京酱肉丝改做法了:配菜葱丝改成了洋葱片。”“现在去饭店来盘葱拌羊肉,是不是只有羊肉?”……网友们也纷纷借着“葱击波”相互打趣调侃。市场反馈与相关部门调查均显示,此番葱价大涨源于供需失衡。

  这一边,“向前葱”还在高歌猛涨;另一边,月中旬我省兴平近60万斤莲菜又滞销。近年来,不仅是“向前葱”,还有“蒜你狠”、“豆你玩”、“糖高宗”、“火箭蛋”等农产品价格猛涨的同时,香蕉、土豆、白菜等等又在原产地积压而无法售出,每天都有各地菜农寻求帮助销售的信息。一系列农产品价格暴涨暴跌事件频繁发生,让农户一直在“贵,一拥而上;贱,不由分说砍”的怪圈中徘徊。

  去年千金难求,今年菜贱如土,这让本因丰收而喜上眉梢的农民反而愁肠寸断。其实,许多专家早已把脉找出农产品暴涨暴跌的“病灶”:就是缺乏权威精准的农产品信息统计和发布平台,导致大多数农产品种植面积、产量等信息是一本“糊涂账”,很多时候农民处于盲目种植状态,种植面积容易随价格波动,一些农产品始终处于“高价-扩种-低价-减种-高价”的恶性循环中。比如现有的一些预警机制,常常是在农户播种后才统计种植面积,这种统计,实际上是“马后炮”。于是有些人提示农户,要采用“逆向思维”,但这种思维也有缺陷,此番大葱生产就是个例子。2013年春季,大葱价格下滑,在安排2014年春季生产时,有人逆向思维,大葱播种面积不减反增;2014年春季大葱价格低迷,同样有种植大户逆向思维,大葱种植面积继续不减反增,直到2015年初出现亏损。当时全国多地发生大葱严重滞销事件,很多产地大葱价格从本就不高的0.3元/斤一路下行到0.1元/斤以下。一些地方因为请人挖葱还要费用,挖出来也没人要,干脆直接用除草剂来清理掉地里的大葱。葱价暴跌导致种植户损失惨重,严重影响了农户种植积极性,于是很多菜农不约而同选择大幅缩小大葱种植面积,导致去年底供求关系失衡,葱价水涨船高;再加上去年底寒潮气候影响,大葱的储运和运输成本都比较高,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升了大葱售价。

  农产品卖难与买难悲喜剧年年上演,似乎没什么新意。实际上,这些年为了解决“买难与卖难”,有关方面没少发力,变化也不小。“村村通”全面推开,互联网进村入户,电商进村风生水起……在这样的环境下,一些农产品为啥仍遭遇结构性、季节性、区域性过剩等问题。而另一方面,频频出现的各种农作物滞销事件经由微博、朋友圈等平台传播后又迅速化滞销为畅销。这恐怕需要我们重新反思,现下连接供给侧和需求侧的营销市场出了啥问题?

  当前,“互联网+”、大数据大行其道,但多服务于实体工业、金融、互联网等领域,在农业生产服务上仍需深耕细作。比如说现在农村家庭的电脑保有量已达到相当的水平,宽带也逐渐接入农村家庭,但农户在使用互联网获取信息方面还是存在一定差距。这种差距决定了农产品供求信息往往很难高效地传播到需要农机等产品或打算把农作物卖出去的农民中间。外面的产品进不来,村里的产品难出去,这种小生产和大市场信息不对称,正是农产品供求失衡的一个生动描述。如果单靠政府部门应急,或是媒体和网友热心来解决农业生产信息、消费信息不对称问题,只能缓解燃眉之急。因为,一套农事任务,从生产规划、种植前准备、种植期管理,到采收、销售等每一步都会极大地影响农民的生产和收益,而且它们大多数环环相扣。但在实际的农业产业链中,精准的生产大数据与市场未来需求还没有实现无缝对接,以致我们种多少玉米,喂多少鸡,养多少猪,没有具体规划,一会儿多了一会儿少了,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农产品价格忽上忽下。

  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们迎来了“互联网+”和需求多元化等诸多利好,农业生产在与互联网的“碰撞”中,从信息到营销到服务,早已发生深刻变化。我们必须学会用互联网思维去解决农业痛点,有效利用农业大数据,准确预测和判断未来的农业生产情况,减少生产盲目性。能否利用大数据拦住“向前葱”这匹脱缰野马?怎么将哪里滞销、哪里有产品需求,快速上传到网站平台并促成双方交易机制?如何让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更多地运用到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中,让农业生产变得更加简单、舒服,利润收益更加可观?怎么做生产者和消费者才能从农业转型升级过程中都受益?“向前葱”给我们提出农业供给侧改革新命题。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