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谈股论经-正文
供给侧,一场以问题为导向的改革
赵昌文
//m.auribault.com 2016-02-04 来源:太原日报
分享到: 更多

  作为“十三五”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对中国经济的行稳致远发挥巨大作用。一段时期以来,经济界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多有关注,而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更加完整准确地指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任务和具体思路。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是非常明确的,那就是解决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正在经历一个速度变化、结构调整、动力转换的复杂转型过程。产能过剩、高房地产库存、高杠杆等,都是转型中的问题,要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一句话,就是用改革的办法推进转型。

  企业是经济的微观基础,是就业的载体、财政收入的主要贡献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着眼点应放在企业盈利的预期上。而企业的核心问题,则是工业、制造业部门的困难。中国消费者在国外买马桶盖、电饭煲,不少高技术装备、产品长期依赖进口,背后指向的正是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提质、转型、升级。

  事实上,在内部动力和外部压力的双重驱动下,很多转型已经有了好的开始。我们的传统制造企业在锐意革新,海尔从一个家电制造企业转型为“创新平台”,华为、中兴的 PCT 专利申请量位居世界前列。我们建起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移动通讯产业链条和通信网络,特高压交流电压已成国际标准,高速铁路总体技术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我们的新型企业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的能力提高较快,全球十大互联网公司有四家为中国企业,中国生物医药企业的基因测序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些都说明,中国经济并非转型能力不足,而是转型意志还不够。

  中国经济的转型,关键在于实现从价值链低端向中高端的转移,提高产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在于创新要素质量的提升和结构的优化。通过创新要素的进一步解放、流动和优化配置,形成全面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新格局。同时,对于创新和转型升级来说,资本有“好资本”和“坏资本”之分,政府投资不能形成对社会投资的“替代效应”,金融发展也不能形成对实体经济的“攫取效应”。此外,要坚持推进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破除行政垄断、行业垄断和地方垄断,使土地、矿产等稀缺的公共资源能够成为产业升级的杠杆,而不是利益输送的手段。

  改革的过程从来就是艰难的,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样如此。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当然会对当前的增长产生一定影响,但对中长期经济增长的质效提升有好处。转型期经济增长目标的确定不能按照一般的经验主义,不仅要有“持久战”的战略观,也要有“阶段论”的方法论;不仅要有鼓舞士气、传递正能量的正向预期,也要有按经济规律办事的科学方法。拖延问题,只能延缓失败,而只要我们有战略上的正确认识和战术上的科学安排,胜利最终必将到来。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