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我省“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指出,必须把厚植优势作为发展行动的着眼点和立足点。在新常态下,以全局观念、发展眼光、动态视角来重新审视和提升现有优势,培育和捕捉潜在优势,持续推动比较优势向更高级别的竞争优势转换,是推进产业向中高端迈进的有效途径。
壮大产业发展新优势
围绕先进制造业大省建设,实施河南制造2025,突出技术创新、融合创新和发展模式创新,培育持续竞争优势、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将成为我省培育新常态下新优势的关键。一是抓智能化改造,巩固增强现有主导产业优势。加速装备智能化更新,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智能仪器仪表、节能环保装备等重大装备。推进智能研发设计,推动研发设计与生产联动协同,开展众包设计与定制服务,建立及时响应、持续改进、全流程创新的研发设计体系。示范推广智能制造生产模式,在全省首批建成百家“智能工厂”、千座“数字车间”、万条“数字生产线”。二是抓前沿先导,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密切跟踪潜在影响范围广、产业带动能力强、颠覆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技术创新,持续超前谋划布局,将优势创新资源聚焦到生物医药、先进材料、工业机器人、动力电池、3D打印等重点领域,力求在关键核心环节技术上取得突破,逐步实现由跟踪、跟跑向引领、引跑转型。三是抓“互联网+”应用,推动制造业企业服务化。传统产业也好,新兴产业也罢,未来制造业的竞争越来越取决于龙头企业对整个产业链的掌控能力。应大力推动“互联网+”在制造业中的深度应用,建设一批高质量的工业云服务和工业大数据平台,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众包设计、云制造等新型模式,加快开展物联网技术研发和应用示范,实现由生产制造商向系统服务商转型。四是抓产能合作与增值服务拓展,化解过剩产能。将产业结构调整与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紧密结合,在更大范围内优化产能布局,瞄准具有市场需求、合作愿望和资源优势的重点区域,推动我省钢铁、有色、建材、装备制造、食品、轻纺等领域优势企业走出去,建设海外生产研发基地,拓展系统成套、工程承包、维修改造、设备租赁等方面增值服务。
增强交通支撑新优势
近年来,我省航空网络、“米”字形高速铁路网、公路网和现代综合交通枢纽格局加速形成,同时也面临着周边的激烈竞争,需进一步增强联动协同、服务质量和服务功能,巩固提升区位交通优势。一是打造现代综合交通网络。加快“米”字形高速铁路网、城际铁路网和“四纵六横”货运干线铁路网建设,开辟加密郑州机场与国内外枢纽机场的航线航班,有序推进支线机场、通用机场建设。二是加快四港联动、多式联运发展。突破空铁联运,提升陆空联运,发展铁海联运,开发旅客空铁联运产品,扩大卡车航班辐射范围,向东向南延伸郑欧班列线路,打造郑州机场空空中转、空陆联运服务品牌,构建以陆空联运和空铁联运为主导、公铁联运和铁水联运为支撑的多式联运框架体系。三是推进综合运输通道与产业带耦合联动发展。依托“米”字形交通通道建设,加速人口、产业和高端要素有序集聚,强化沿线各市在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商贸市场、文化旅游的互动协作,推动轴带发展,形成与“八轴带”协调联动的产业带、城市带和文化旅游带,形成交通、产业、城市良性互动格局。
培育人力资本新优势
我省人口规模大,劳动适龄人口比重高,劳动力资源丰富,比较优势明显。“十三五”时期,创新发展成为主题,依靠简单劳动力投入无法推动经济中高速发展,加之人口老龄化显现,人口红利逐步消退,简单廉价的劳动力比较优势将逐步消失殆尽。在这种倒逼形势下,需要加强人力资源二次开发,以人力资本积累弥补人口红利的弱化,推动劳动力资源比较优势向人力资本竞争优势转变。一是提升人力资源整体素质。发挥高校提升人力资源素质的主导作用,强力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在重点学科建设、创新型高层次人才培养、关键领域科技攻关等方面谋求新突破。把职业教育作为提升人力资源素质的关键环节,推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继续教育的沟通衔接,职业教育体系与劳动就业体系互动发展,加快构建横向融通、纵向贯通、开放兼容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二是促进人力资本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我省现有人才在地域和社会各部门之间分布不均,过多集中于郑州、洛阳等大城市和行政事业单位,人才流动存在体制机制不畅。需要进一步创新人才流动机制,打通人才双向流通通道,破除束缚人才创新创造能力发挥的制度障碍。三是完善创新与人力资本投入相匹配的收入分配制度。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发挥市场决定劳动力要素价格的作用,加大人力资本参与收入分配的力度,充分体现人力资本价值,努力营造“正”激励和“强”激励环境,是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关键。
扩大开放合作新优势
“十三五”时期,我省应以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为突破口,放大向东开放优势,做好向西开放文章,拓展对内对外开放新空间。一是全面对接融入“一带一路”。深化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能源、经贸、投资和文化旅游合作,构筑能源战略大通道,提高投资贸易便利化水平,推动优势企业建立海外生产研发基地,扩大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促进旅游资源共享、品牌共建、客源互送。二是突出打造航空港内陆开发开放高地。坚持建设大枢纽、发展大物流、培育大产业、塑造大都市,全力推进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提升枢纽功能,完善物流网络,形成空港、产业、居住、生态功能区共同支撑的国际化绿色智慧航空都市,打造内陆地区最具活力的开发开放高地。三是建设一批高能级对外开放平台。积极申建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中国(郑州)跨境贸易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打造国际网购物品集散分拨中心,将郑州建成买全球卖全球、贸易投资自由、能源储运交易、中外文化交流的对外开放主平台。四是推动郑州向国际化大都市迈进。发挥郑州区位、交通、产业等比较优势,开展更广领域、更高水平的国际区域大合作。密切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联系,加强与欧洲城市在智慧城市、生物技术、汽车制造、信息技术等领域的合作,积极争取国际会议、跨国公司、国际交流合作机构、外国领事馆在郑设点布局,加快国际化进程。
提升载体平台新优势
目前,我省初步形成了产业集聚区、服务业“两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的科学发展载体体系。我省在持续巩固放大产业集聚和辐射带动优势的空间巨大。一方面,推动产业集聚区提质升级。针对部分集聚区用地粗放和用地紧张并存、投入产出效率不高等问题,统筹推进土地、能源、环境容量等资源要素配置改革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果后在全省推广。如建立倒逼“腾笼换鸟”的要素价格改革机制,综合考虑项目亩均产出、亩均税收、单位能耗、单位排放等指标,建立分类分档、公开排序、动态管理的综合评价机制,在价格相关法规权限内实施差别化的城镇土地使用税、电价、污水处理费、用能权和排污权等政策,推动高耗能低效益企业关停转退或转型提升,实现投资导向向效益导向转变。另一方面,推动产业集聚区与“两区”等载体联动发展。突出“两区”、服务业专业园区等载体的金融、物流、商务、科技、研发设计等生产性服务功能,形成联动发展机制,增强对产业集群的服务能力。(作者单位:河南省发展改革委经济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