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曹雪芹描摹了一个时代的经济轮廓,写出了人们的经济交往、经济利益,也写出了贫富的由来和变迁,尤其是展露其中的人情世故和人们的经济态度、经济观念特别生动、传神。
人们说《红楼梦》是一部蕴含着经济学思想的书,是因为曹雪芹描摹了一个时代的经济轮廓,写出了人们的经济交往、经济利益,也写出了贫富的由来和变迁,尤其是展露其中的人情世故和人们的经济态度、经济观念特别生动、传神。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红楼梦》又是一部世情风尚书,它强烈地折射出清代社会的政治制度、道德风尚和经济演变。
人情世故在经济学上叫行为经济。最具代表性的如损失厌恶、过度自信、公平、自我控制和利他主义等。这些心理现象,目前已经成为经济学中的成熟话题,并被写入了最新的教科书。亚当·斯密在其《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中早就予以阐述,活生生的人拥有复杂的心理特征,而这些心理因素会通过行为来作用于经济系统,从而影响到经济系统的演变。
《红楼梦》里人们的行为,或深或浅地打上行为经济学的烙印。第五十一回,写袭人因母亲病重需回家探视,王熙凤送她好几件衣裳,外加一件很值钱的“石青刻丝八团天马皮褂子”大衣,这除了有对袭人温顺、听话、行为得体的“奖赏”因素外,就充满其作为贾府主子“过度自信”的心理满足成分;第三十一回,晴雯跟宝玉吵架之后撕扇子发泄这一情节描写,正是普遍存在于人们日常行为中的“追求痛快”效用。针对此举,贾宝玉的一番话堪作亚当·斯密行为经济学的生动注脚:“你爱打就打,这些东西原不过是借人所用,你爱这样,我爱那样,各自性情不同。比如那扇子原是扇的,你要撕着玩也可以使得,只是不可生气时拿他出气。就如杯盘,原是盛东西的,你喜听那一声响,就故意的碎了也可以使得,只是别在生气时拿他出气。这就是爱物了。”
《红楼梦》中记述贾府自贾母而下,主仆们遍撒经文、广结善缘,接济刘姥姥,打平安醮,进香还愿等诸多情节,无不流露出豪门大户人家经济行为中的自信、自我控制和利他主义成分。但亚当·斯密的行为经济理论与后来蜕变的“人类的行为完全以快乐和痛苦为动机”的边沁功利主义完全不同。贾府的经济治理既有“看不见的手”,即人情与世故的“潜规则”在时不时地起着作用,却不是“无政府主义”泛滥。其议事机制、决策机制始终健全,银库房、账册控制、对牌制等一整套流程、细则、规范也始终在起作用,掌管这部庞大机器的就是两府的财经大管家王熙凤。所以贾芸尽管会“来事”,时不时提点东西上琏二婶子(王熙凤)的门子来请托,却不能事事如愿;薛姨妈送出的“宫花”也不能长长久久地光鲜,尽管她的姑娘后来成了宝二爷的媳妇,最后梨香院通往大观园的那道边门还是被封了去;谙熟人情世故的老太太贾母,到头来也只能“散尽余资”与儿孙们永诀;王熙凤自个儿呢,也因为自信而膨胀,公平而失衡,由短暂的“得之欣然”而陷入持久的“损失厌恶”之中,泛泛的利他主义拯救不了她自己及贾府的极端功利主义。(作者系中国中小企业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