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图①:2012年3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与澳大利亚储备银行在北京签署了中澳双边本币互换协议。
图②:2011年1月,伦敦街头初现人民币自由买卖英镑。
人民视觉
版式设计、制图:刘慧
2009年7月2日,国务院六部委发布跨境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标志着人民币国际化正式被纳入到政策框架当中,并进入了提速阶段。过去的5年,人民币国际化在大战略下小步快跑。可持续的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要求中国在国际分工网络中具有强势地位,以此为基础,在货币交易网络中实现人民币的广泛使用
总体上经历了先贸易后金融、先长期后短期、先流出后流入的发展顺序
什么是人民币国际化?有一种定义认为,人民币能够跨越国界,在境外流通,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及储备货币,这一现象就是人民币国际化。这个定义说明了人民币执行货币职能的范围从境内走向境外,但无助于理解人民币国际化的内在动力。比如,在人民币有升值预期、跨境套利空间大的背景下,只要放开人民币跨境交易,按前面的定义,人民币国际化水平就会提高。但这种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不可持续。
可持续的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要求中国在国际分工网络中具有强势地位,以此为基础,在货币交易网络中实现人民币的广泛使用。通俗地讲,就是在实体层面,外国企业越来越依赖于中国制造、中国需求,并且中国金融市场越来越成为国外投资者资产配置的重要考虑。从这个角度来看,人民币国际化不仅需要单纯的开放,更需要我们苦练内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国内产业结构的深刻调整、金融市场改革的全面深化,与人民币国际化具有深度的内在契合。
由此可见,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试点的推进,总体上经历了先贸易后金融、先长期后短期、先流出后流入这样的发展顺序。货币职能,有计价手段、交易媒介、价值储藏三个方面,但交易媒介是最为基础、最容易度量的功能。2009年以来的人民币国际化,正是以跨境结算业务这一交易媒介作为切入点的。其度量主要通过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包括贸易、服务的经常项目,以及包含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在内的资本与金融项目来体现。
在贸易与金融各领域都取得长足发展,成为全球第七大常用支付货币
5年来,人民币国际化已经在诸多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经常项目方面的进展最为显著。2009年7月6日,第一笔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交易开始,2013年末,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累计金额突破10万亿元。2014年仅第一季度,结算量就达到了1.65万亿元。人民币的国际地位随之提高,根据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的数据,2013年末,人民币已取代欧元,成为第二大常用国际贸易融资货币,其地位仅次于美元。
直接投资领域的人民币结算走势稳健。2011年1月,开启人民币对外直接投资的试点渠道。截至2014年第一季度,人民币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累计达到1640亿元。2013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全球第三,以人民币为载体的人民币国际化基础更加牢固,也使得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与人民币国际化战略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另一方面,2011年9月起,人民币外商直接投资的渠道也被打开。从开始试点至今,人民币外商直接投资规模累计接近万亿。
资本与金融项下,人民币跨境结算在额度控制下逐步发展。其中,人民币在证券投资领域有两个流出渠道:第一,境外机构在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即熊猫债券;第二,2007年首款人民币境内合格投资者理财产品诞生。
境外人民币在证券投资领域,也有两个回流渠道:第一,境内机构在香港发行点心债券,并使人民币回流。第二,境外机构通过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渠道投资于境内证券市场,包括债券、股票、基金等。
人民币跨境贷款,主要发生在深圳前海、上海自贸区两大试点区域。在2013年全年,通过深圳前海进行的跨境人民币贷款已超过150亿元。在此试点的基础上,2014年2月,上海自贸区的跨境人民币贷款实施细则正式出台,当月21日,中国银行新加坡分行即宣布完成了自贸区第一笔金额为1亿元人民币的跨境贷款。2014年3月,天津生态城也完成了第一笔金额为0.5亿元的人民币跨境贷款。
此外,2009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先后与23个境外货币当局签订了总规模超过2.5万亿元人民币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签署协定的境外央行曾多次动用人民币资金,中国人民银行也于2014年5月30日首次动用互换资金。这一措施,有助于维护地区金融秩序稳定、促进双边贸易和投资,也有助于人民币价值储藏功能的提升。
在过去5年中,人民币国际化在贸易与金融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这些发展促进了人民币作为国际货币交易媒介职能的提升。根据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的统计,人民币在2014年已经超越瑞士法郎成为全球第七大常用支付货币。在此基础上,人民币的离岸中心也在逐步形成,目前除去中国香港,英国、新加坡、中国台湾、美国、法国、澳大利亚、卢森堡和德国已经成为最活跃的人民币离岸中心。这些国家及其他国家正逐步通过人民币清算交易平台搭建、开展双边本币互换等方式发展人民币离岸市场。
目前,人民币在亚太地区的离岸市场布局较为广泛,2014年7月3日习近平主席访韩期间,中国人民银行与韩国银行签署在首尔建立人民币清算安排的合作备忘录,之后将确定首尔人民币业务清算行,此举对人民币在亚太地区的国际化影响深远。2014年人民币在欧洲市场的国际化同样引人瞩目,人民币清算行相继落地英国伦敦和德国法兰克福,法国巴黎和卢森堡的人民币清算行也将建立,人民币国际化正展开新的篇章。
需要大批具有强大国际竞争优势的本国跨国公司的支撑
人民币国际化的未来发展还面临诸多挑战。从中国经济自身因素来看,问题与挑战主要在于,中国对外贸易大而不强,贸易结构存在较多问题,中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仍有待提高。
中国企业的产品定价权普遍较弱。对外贸易计价、结算的币种选择问题,从本质上来讲,就是交易双方定价能力的较量。最终的币种选择,必然有利于定价能力更强者,而定价能力较弱一方,将承担更多的汇兑成本或汇率风险。2008年,中国人民银行对18个对外贸易大省、共1121家外贸企业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出口企业中,近60%的企业没有定价权或定价权较弱。而在剩下具有较强定价能力的企业中,又有相当一部分是外资企业。
从贸易类型来看,加工贸易品几乎占据对外贸易的半壁江山。加工贸易主要分为进料加工和来料加工两种。关于后者的情况,例如中国的A公司从日本B公司进口了一批原材料,价值95万元;经加工后以105万元再售回给B公司。这期间贸易发生额为200万元;但实际上,交易双方为了节省成本只是支付差额,即实际跨境结算金额只有10万元。这意味着,即使全部跨境交易均使用人民币结算,其占比也仅有5%。
进料加工与来料加工有所不同。但不论是来料加工还是进料加工,其附加值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的占比都很低,例如苹果手机在中国加工环节增值不到4%。由于在分工体系中的低附加值地位,加工企业往往是被动采用外币来结算;因此,如果考虑加工贸易的特点,则在对外贸易中使用人民币的空间与潜力也会大打折扣。
再者,中国的进口商品贸易结构中,国际大宗商品占比较高。近年来这一比重接近40%。由于国际大宗商品均以美元计价、结算,因此进口环节的人民币使用将受到挤压。
最后,外资企业在中国外贸中占比很大。2011年的进出口贸易中,外资企业贡献均占50%左右。外资企业的经营决策普遍受制于国外母公司,因此缺乏独立性;而国外母公司对货币的汇兑风险较为敏感,故而外企通常难以接受使用人民币来计价结算。
上述因素将对人民币国际化的长期潜力产生不可忽视的制约作用。从实体经济的微观角度来看,上述负面因素最终都与企业的生产方式及其国际竞争力密切相关。目前各个重要的国际货币及其实体经济背后,都有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跨国公司。
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地位的提升,是人民币交易网络在全球确定的基础
货币国际化和资本项目自由化、货币完全可自由兑换不完全是一回事,但人民币国际化的程度,也与资本项目开放和人民币的可兑换程度相关。围绕现在是否应通过实行资本项目的自由化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这一问题,国内存在两种观点。
一方认为中国尚不具备开放资本项目的条件。由于中国金融市场关键价格的形成机制尚未理顺,开放资本项目会面临大量的国际短期资本的流入、流出压力,对国内宏观经济、金融市场产生冲击;外部时机也不成熟,在美国、日本、欧洲货币政策各出奇招的大背景下,国际资本市场的风险偏好情绪呈现大幅波动之势。
另一方认为,开放资本项目可以倒逼改革。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前,很多人担心中国企业将面临被淘汰的风险。但事实证明,在激烈的国际竞争压力下,中国企业不仅求得了生存,而且迅速成长。金融领域的开放也是这个道理。即便有风险,也可置之死地而后生,并以此为动力,打破固有的利益僵局,推动国内金融市场改革。
尽管两种观点分歧较大,但在实施方案上,两者实际上都认为资本账户的开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同时,我们还要认识到,资本账户的开放,解决的只是人民币资产的可得性问题,无法解决人民币金融市场的投资价值问题。人民币在金融市场的投资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开放和改革的深入。
目前,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在稳增长、调结构之间,赋予了后者越来越多的权重,中国经济发展已然进入了提质增效的新阶段。目前利率市场化、汇率制度改革等举措仍在稳步推进之中,其中一些改革措施还正在通过一些局部试点进行有益的尝试。
上述经济、金融体制的深刻变化,将为人民币国际化奠定良好的制度基础。中国在国际分工体系、全球价值链当中的地位,必将有一个质的飞跃,在此基础上,以中国跨国企业的国际贸易、国际投资活动为载体的人民币交易网络,将水到渠成地在全球范围内正式确立。
(本版文章作者:中国社科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执笔人:徐奇渊、杨盼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