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时政撷英-正文
全面激活农村发展新活力的重大行动
侯磊
//m.auribault.com2017-11-30来源:解放军报
分享到:更多

  

  近年来,河北任县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中推广种植3000余亩白山药,确保冬季增收。这是11月下旬,该县民丰种植专业合作社农民在运输白山药。新华社记者 牟 宇摄

  初冬,北京,层林尽染。

  阳光饱满的午后,记者走进位于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的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办公楼,在宋洪远主任不足20平方米的办公室里,听其围绕乡村振兴话题一席谈。

  “没有现代化的农村,就不会有现代化的中国。”宋洪远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它列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坚定实施的七大战略之一,这既切中了当前乡村发展的要害,也指明了新时代乡村发展的方向,明确了乡村发展的新思路,是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性转变。

  立政之本则存乎农。他表示,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这是新时代亿万农民的“三农梦”,而乡村振兴战略则是今后解决“三农”问题、全面激活农村发展新活力的重大行动。

  推动乡村振兴——

  “三农”迈入新时代的重大战略决策

  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

  党的十九大开幕会上,当习近平总书记提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时,坐在电视机前的宋洪远格外激动——作为一位长期研究农村经济发展的专家,他深知党中央这一重大部署的深意。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如何满足农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需要显得十分迫切。”宋洪远说,这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最大民生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迅速,粮食生产能力连续4年达到1.2万亿斤以上,2016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2万元,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2个百分点,8000多万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

  但宋洪远坦言,我国城乡差距仍然较大,“救护车一响,半头猪白养”“一人上大学,全家拉饥荒”的状况仍然存在,城乡二元结构远没有消弭,农村发展滞后、农业发展不充分等问题已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制约因素,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翻越的“雪山”“草地”。

  “除此之外,‘三农’内部发展也不平衡。”多次深入农村调研的宋洪远发现,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等“硬件”改善得比较快,但“软件”改观却比较慢。比如,基层组织力量不强,乡村治理滞后,农村自治、法治、德治结合不够紧密。与此同时,优秀传统文化水土流失,新的先进文化耕种不足,不良文化乘虚而入。

  “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广大农民对缩小差距、共享发展成果的要求却越来越迫切。” 宋洪远说,农民对农村发展速度和质量的期待,使乡村振兴显得越发紧迫。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对此,宋洪远有着深刻理解。他认为,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乡村从来都不是也不能处在从属地位,而是应该和城市处于平等地位,“我们不可能等到现代化完成之后,再回过头来‘补课’”。

  “无论城镇化怎么发展,即使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农村也还有4亿左右的人口。”宋洪远说,党中央把乡村振兴提高到战略高度,这是着眼于推进“四化同步”、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为新时代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擘画了新蓝图。

  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

  农民的“定心丸”发展的“活络丹”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在宋洪远看来,这无疑是为亿万农民吃了一颗“定心丸”。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土地已开展了两轮承包。第一轮从1978年开始,承包期十五年,最早的1993年到期。1993年11月,中央发文明确第二轮土地承包期延长三十年。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量农业人口转移进城,土地经营权流转面积不断增加,现代农业设施建设规模日益扩大,眼看着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原来的承包权怎么办?

  “无论是广大承包农户还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都希望国家尽早明确土地承包政策的下一步走向。”宋洪远说,这次承包期再延长三十年,反映了广大农民的期盼,必然也能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他分析,农民既可以沉下心来搞生产,又可以放心流转土地经营权,还可以安心进城务工,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可以放心扩大生产,改善农田设施条件,利于形成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其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就提出,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而在这之前,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临侵犯农民利益等问题,流转面积占比较低。因此,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稳定和固化成为迫切需要。

  “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恰恰迎合了这种需要。”宋洪远分析,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意味着农民更有机会从土地承包权中分离出可以流转、抵押、贷款的经营权,从而使土地变为“活资本”,以不断增加财产性收入,进一步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从这个角度讲,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堪称农村发展的‘活络丹’。”他说。

  目前,农业部正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全国完成确权面积10.8亿亩,约占第二轮家庭承包集体耕地面积的80%。

  “党中央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的决策充满智慧。”宋洪远意味深长地说,按照“两个阶段”的战略目标,到第三轮土地承包期结束时,我国将实现现代化强国目标,届时农民的就业结构和收入来源的结构,也会发生很大变化。

  农业农村现代化——

  关键要打破制约发展的瓶颈性因素

  “乡村振兴,归根结底要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宋洪远说,这首先要找差距、补短板,加强发展的薄弱环节,打破制约发展的瓶颈性因素。在他看来,小农户的分散经营制约着现代化农业的发展,严重阻碍现代化农业与国内外开放的大市场的对接。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规模化水平明显提高,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超过290万家,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占比达到40%。

  “这还远远不够。”宋洪远表示,要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起来,还需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通过丰富农业功能使农业产业横向拓展、纵向延伸,在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化、机械化水平基础上,发展多元化的农业经营方式,提高现代农业组织化程度,以增强农民应对市场风险、适应大市场需要的能力。

  在宋洪远看来,当前我国农业发展存在质量效益不高、竞争力不强的问题。尤其是近几年,我国粮食产量、库存量和进口量出现“三量齐增”的情况,这是不符合现代化发展要求的。

  解决这一问题,宋洪远认为最好的办法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此,一要提高农业供给质量,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二要调整农产品品质结构,大力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三要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

  “这样一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显得更为迫切。”宋洪远说,这不仅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举措,也是探索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的要求。考虑到当前农村实际,他认为应重点支持以农民合作社为主体的三产融合模式,引导农业企业与其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以保证农民获得更多的产业增值收益。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宋洪远认为,此举紧迫而务实,“只有这样,才能做实乡村振兴每一项工作,给亿万农民带来利益和福祉”。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乡村发展的旗帜。”展望未来,宋洪远信心满满。他表示,只要切实落实好各项改革部署和政策措施,必将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更大动力,也必将为决胜全面小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铺就亮丽底色。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