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时政撷英-正文
全面改革的理论依据
尹汉宁
//m.auribault.com 2017-11-15 来源:学习时报
分享到: 更多

  通过革命用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是对社会生产力的解放。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指出:“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恩格斯在《卡尔·马克思》一文中指出:“社会生产力已经发展到资产阶级不能控制的程度,只等待联合起来的无产阶级去掌握它。”这两段话都是讲通过无产阶级革命解放生产力。那么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之后,特别是在中国这样经济落后的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后,还要不要持续不断地解放生产力?回答是肯定的。

  邓小平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在实践中我们对改革的认识不断深化,改革先在农村启动,城市改革启动时以企业为重点,国有企业改革之初是“松绑放权”,改革中一度实行了计划与市场的双轨制,改革的重要推进方式是“摸着石头过河”。

  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我们党对改革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决策,改革不仅步入了深水区,在很多方面要打破利益关系的藩篱,改革还涉及全方位、全领域。而且在改革的推进方式中更加重视顶层设计。我们现在来看改革,确实在特定阶段会有突出任务,但改革绝不是应急措施;改革的必要性不仅仅在于解决受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的影响,在于“市场取向”,在于“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改革也不是要限定在某个领域,限定在特定的范围内,而在于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不断调适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通过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实际需要出发,从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和生产力的需要出发,需要改什么就改什么;而且在注重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推动改革全面深化,有利于系统整体优化,产生综合效能。

  由此可见,改革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全面改革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理论。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