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创造性地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思想,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的、开放融通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打造了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但这一话语体系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继承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叙事风格,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的独特表达,凝结于高超的政治智慧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来的,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民族性、继承性与创新性。
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深刻回答了当今中国面临的一系列时代性课题
从“四个全面”战略思想话语体系形成的“现实逻辑”来看,它是由当代中国实践发展和问题的不断转换决定的。马克思指出:“问题就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示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是“公开的、无所顾忌的、支配一切个人的时代之音。”随着当代中国发展这一“现实逻辑”的演进,相应地必然会导致“中国问题”尤其是时代性课题的产生,这需要从理论上予以回答,从而生成新的话语内涵。
“四个全面”战略思想话语体系就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入推进,为回答和解决我们党和国家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方面面临的一系列时代性课题中逐步建构起来的,具有很强的问题意识,发出了有力的时代声音。如我们党之所以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重要原因是目前各地区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在扩大,这样建成的“小康”不是每个人、每个地区都共享的小康,无法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因此必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提出,也是因为在改革发展、法治建设和党的建设中还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时代性课题。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我们强调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就是要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因此,在坚持问题导向、着眼于解决当代中国的实际问题中,“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的话语内涵发生更替、话语体系得以构建。
继承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叙事风格,是一脉相承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从“四个全面”战略思想话语体系形成的理论渊源来看,每一个“全面”都能找到它产生的理论原点,都有它清晰的演进脉络。如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邓小平既提出建设“小康的国家”,又最先使用了“小康社会”的概念;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强调要“确保到二?二?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进一步丰富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等都经历了这样的发展脉络。
因此,习近平同志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思想,完美地继承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叙事风格,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脉相承,同时又继往开来,进一步回答了新时期如何坚持改革开放、彰显社会主义本质,如何适应党情国情世情的深刻变化、加强与改进党的建设,如何坚持统筹兼顾、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创造性地发展了我们党的理论,使我们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又一丰硕成果,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的独特表达,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从“四个全面”战略思想话语体系形成的文化土壤来看,习近平同志在表述这些思想时都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来提纲挈领、纵横捭阖,用国人耳熟能详的俗文俚语来释疑解惑、形象表达,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讲出了中国的自信、讲出了中国的特色、讲出了中国的气派。如他在讲述如何治国理政时说,领导者要深入了解国情,了解人民所思所盼,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觉,要有“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态度;在论述党的宗旨时说,“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在表述民族伟大创新精神时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论述两岸同胞要相互扶持时说,“兄弟同心,其利断金”;在表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等等。可以说,习近平同志的每一次讲话,都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色,彰显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标识,也延续着中华民族的血液,建造了亿万人民共有的精神家园,让每个中国人都感到亲切、熟悉、温馨与自豪。
凝结了高超的政治智慧,彰显了娴熟的领导艺术
从“四个全面”战略思想话语体系形成的主观动因来看,它是与习近平总书记个人独有的从政经历、政治品质、个性特征和务实作风分不开的。如习近平同志在讲话中经常活用俗文俚语,这与他长期在农村基层工作、经常接触老百姓有关,“块头大不等于强,体重大不等于壮,有时是虚胖”,“我们自己的饭碗主要要装自己生产的粮食”,“我们手里捏着一把好牌,一定要有好牌打成为好局的自信”,这些口语化、接地气的话语表述充满着生活的气息、散发着泥土的芬芳,连普通干部群众都听得懂、记得住,极大地增强了它的传播效果。
不凡的基层工作经历,使习近平同志对人民充满了深厚的感情,具有以民为本、执政为民的政治品质;精深的理论修养,使他能高瞻远瞩、提纲挈领地抓住当代中国的重大主题、关键问题和核心力量,具有举重若轻、抓大放小的执政策略;长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淫,涵养了他矢志不渝的爱国精神、自强不息的民族风骨;昂扬的改革锐气、可贵的历史自觉,使他具有时不待我、舍我其谁的担当意识;强烈的忧党之心、坚定的兴党之志,使他具有严而不厉、驰而不息的治党风格……这一切的一切,赋予“四个全面”战略思想以丰富的内涵、博大的情怀、恢宏的气魄和深远的意义,彰显了习近平同志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娴熟的领导艺术。(作者单位:浙江传媒学院)
新论:中国话语体系的科学化大众化国际化 | 2012-05-14 |
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理... | 2012-05-14 |
积极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 | 2012-05-14 |
旗帜鲜明地做好意识形态工作 | 2012-05-14 |
中央新闻网站总编辑畅谈“四个全面”战略布... | 2012-05-14 |
在服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彰显更大作为 | 2012-05-14 |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中国实际 | 2012-05-14 |
论“四个全面”的里程碑意义 | 2012-05-14 |
扎实推进理论工作“四大平台”建设 | 2012-05-14 |
习近平治国理政的经验和智慧 | 2012-05-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