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时政撷英-正文
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
//m.auribault.com2016-03-07来源:天津日报
分享到:更多

  

增强“四个意识” 自觉向党中央看齐

  毛泽东曾经有一个形象化的说法,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都要靠“两杆子”,枪杆子和笔杆子。召开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重要部署,充分体现了党中央的战略智慧。

  新闻舆论工作要把握主动权,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核心是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向党中央看齐。

  之所以要增强“四个意识”,自觉向中央看齐,是因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形成和提出的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作出的一系列决策部署,代表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集中了全党智慧,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因为看齐才能统一认识,看齐才能统一步调,看齐才能统一行动,看齐才能形成全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增强“四个意识”,自觉向中央看齐,就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工作;就要坚决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决宣传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决宣传贯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各项部署,坚决宣传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的发展理念;就要自觉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自觉做好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工作,自觉守纪律、讲规矩,自觉把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智慧、创造力和积极性,引导到党和国家正在做的事情上来,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新贡献。(李洪峰,作者为原文化部纪检组组长)

发挥传播优势 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

  我们党成立以来的各个历史时期,新闻舆论工作都发挥着为党和国家事业引领人、团结人、鼓舞人、塑造人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深刻指明了新形势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使命,各层面任务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构成了新形势下新闻舆论工作的内容体系。担负起神圣使命,新闻舆论工作必须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摆在首要位置,努力推动讲话精神入脑入心,引领大家切实做到“学而信、学而用、学而行”,奋力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着眼大局 突出一条工作主线

  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始终脚踩大地,以党的中心任务为主轴来展开,紧贴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需要来推进。实现决胜全面小康的目标,亟需新闻舆论工作广泛宣传阐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五大发展理念”,广泛宣传阐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等中央精神,广泛宣传阐释“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国家重大战略,让人们知晓要求、明确目标、明晰任务,知道我们处在什么样的位置、要向哪里去、该怎样付出努力,为各项工作任务的推进创造良好舆论环境、提供强大舆论支持。

  团结民众 唱响一个主旋律

  任何宏伟目标的实现,从来就不可能仅靠一方之力,新闻舆论工作就是要面向最广大的人民,坚持以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用伟大的事业感召人,用光辉的前景激励人,动员鼓舞人们万众一心、坚定昂扬地奋斗。新的历史征程上,新闻舆论工作要用伟大的中国梦,团结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戮力同心共创美好未来。当前,面对经济新常态,要着力引导人们正确认识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鼓舞人们满怀信心投身“十三五”建设。

  凝聚人心 铸造一种精神力量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新闻舆论工作做的就是“观乎人文”的工作,就是要通过传道解惑、记录时代风云、传播发展成果、宣传榜样人物等,引导人们的精神追求,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化”人“化”风气,建设全社会共同向往和守护的精神家园,增强人心凝聚力,促进社会文明和谐。今天,新闻舆论工作要致力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成为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努力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最大限度地促进全社会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同浇灌之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抑恶扬善 形成一种可贵品性

  任何社会、任何时候,都存在着真理与谬误、美与丑的对立和交织。新闻舆论工作的一个十分可贵之处,就在于它能够及时为人们提供精神营养,帮助人们“寻找光明”,正确认识是非、正误、主次,真假、善恶、美丑的界限,让真理和正义得到彰显。理论论战、思潮辨析、社会丑恶现象批判、舆论监督,都是新闻舆论工作帮助人们“寻找光明”的重要方式。在社会环境深刻变革、社会思潮相互激荡、社会现象纷繁复杂、社会信息良莠不齐的背景下,新闻舆论工作要继续用好这些手段,旗帜鲜明地鞭笞假恶丑、弘扬真善美,帮助人们廓清思想迷雾,自觉抵制负能量,大力传播正能量。(陈章乐,作者为团中央宣传部副部长)

加强国际话语权 讲好中国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其中对于新闻舆论工作“联接中外、沟通世界”提出具体要求,内容包括:“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增强国际话语权,集中讲好中国故事,同时优化战略布局,着力打造具有较强国际影响的外宣旗舰媒体。”这就提出了如何在“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中更好地传播中国声音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只有通过这一系列创新,用受众便于和乐于接受的方式提供优质内容,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才能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为了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这些要求,我们必须把“加强国际话语权”作为一项重要的、长期的工作抓紧做实。

  实力说话 改变“西强我弱”舆论现状

  话语权来自于硬实力。一个国家在世界经济中占有支配地位,就可以在制定经济活动规则时享有优先权甚至控制力。同样的,在国际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占有领先、支配地位的状况,就具有国际话语权。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硬实力不如欧美,在世界上的话语权很不够,在许多领域不得不接受美国主导的世界格局或秩序。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国硬实力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日益增大,在世界各地的利益广泛分布并需要我们去维护,这就要求我们争得与之相适应的国际话语权。

  近些年来,西方舆论界始终在“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之间来回交替地“辱骂”中国,就是一种对中国日益争取国际话语权的打压。正因为如此,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在提出“十三五”时期必须坚持“开放”发展理念时,特别提出了“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的要求。

  五个步骤 增强中国国际话语权

  目前在“西强我弱”的形势下增强我国的国际话语权,有必要把它看作一个由诸多要素构成的过程,这些要素可以概括为听得懂、对得准、讲得通、有人听、能听进这五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第一步是听得懂。指在西方主导国际话语权的情况下,我们能够全面了解西方所表述的思想理论、价值观念,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和方法加以分析、批判,看清其非科学性、虚伪性,抑或确认其局限性,即它们可能适合西方国情而在中国则水土不服。这是我们争得国际话语权的第一步。第二步是对得准。是指我们要正面应对,特别是西方对我国的无端指责、漫骂,我们要有理、有利、有节地回应,这种回应则是以听得懂为基础的;只有我们准确判断出西方话语中的实质、听得出其弦外之音,我们才能准确地有针对性地提出我们的判断。第三步讲得通。指我们所讲的内容本身是科学的结论、具有真理性,同时又是通俗易懂的、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这一点在形成国际话语权中是关键因素。当我们讲对中国道理、中国理论、中国制度要坚持三个自信时,就必须首先把它们置于现实的坚实基础之上,置于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上。第四步有人听。这是第三步讲得通的逻辑结果,只要我们讲得通,就必然有人听。从有人听、听的人多起来,再到听的人真正领会了、认可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最后就真正形成了国际话语权。第五步能听进。这是国际话语权实现的根本标志。

  双管齐下 创新中国特色文化

  单纯的经济发展不可能自然而然地带来国际话语权,因此要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着力加强文化建设,实现理论创新。这种理论创新既不能盲目排斥西方文化,搞夜郎自大;也不能一味迎合西方文化,对之盲目崇拜,而应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在吸取西方优秀文明成果和继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出一个全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而且,这种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相适应,能够引领经济生活和人类自身健康发展。到那时,我国的国际话语权就自然形成了。(荣长海,作者为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导)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