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春节假期刚过,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针对开年以来极为动荡的国际经济形势和比较困难的国内经济形势,仍然十分有底气地指出,“中国经济从来都是在挑战中成长的。每逢困难会更加坚韧,越遇挑战会越战越勇!”这为政策执行部门和工商企业界打了气,鼓了劲儿,也为我们落实好即将实施的“十三五”规划能够开好局增添了信心。
认清形势,坚守住战略定力
进入2016年以来的第一个月,国际经济形势依然动荡不安。国际股市、油价、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低迷,日本启动负利率政策波及深远,美联储主席耶伦表示不排除使用负利率的政策考量,中东产油国家纠结于限产纷争不断,拉美一些国家经济跌入低谷。有分析人士认为,世界经济有可能陷入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第三波全球性经济危机”。
国内经济开年以来也有波折。1月股市下行20%多,贸易进出口增幅继续负增长,CPI、PPI、PMI数字仍旧不乐观,汇率波动似有企稳,但未来不确定因素影响依然存在。
这都表明,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应对转型调整的压力丝毫没有减轻。面对当前国内经济下行态势尚难缓解,我们是不是因此茫然失措,消极观望呢?当然不能。必须看到,目前的经济状况是国内外经济近些年来疏于结构调整而过于依赖高信贷高杠杆政策驱动经济酿下的“苦果”,各国以抑制国际金融危机采取的量化宽松政策换来一时的经济增长,并不能掩盖长期积累的结构性、体制性矛盾,一旦叠加到经济周期的衰减期,各种矛盾就自然凸显。2008年以来世界经济的缓慢复苏主要依靠的还是政策刺激,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一直没有形成。国内经济一方面已深度融入全球化进程,不可能独善其身;另一方面我们也正处在结构调整的艰难转折期,加上多年来以政府主导投资性经济增长的体制性症结一直没有缓解,在国际经济增长放缓的大形势下,我们的结构性、体制性矛盾就显得更加突出,具体就表现为国内的产能过剩、企业负债率高企、库存积压严重,导致实体经济盈利下降,工业品价格下降、实体企业盈利下降、财政收入增幅下降、经济风险发生概率上升等,最终反映到经济增速下降。
中央层面对此已经有清醒的认识,就是看到了在当前全球经济和国内经济形势下,我国国民经济不可能通过短期政策刺激实现V型反弹,可能会经历一个L型增长阶段。要致力于解决中长期经济问题,必须破除长期积累的一些结构性、体制性、素质性突出矛盾和问题。因此,在去年年末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推动经济发展,要更加注重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稳定经济增长,要更加注重结构性改革。”与此同时,还十分明确地提出,“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这“四个没有变”是我们区别于国际经济的独特优势,也是我们进一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本钱”。
所以,中央领导同志一再强调我们要有战略定力,看准的事情不要轻易动摇,要扎扎实实按照已经形成的发展方略,一手抓结构调整,一手抓改革创新。心无旁骛,久久为功。
动足脑筋,推进结构性改革
推进结构性改革,重点在供给侧。去年年末人民日报记者访谈权威人士发表“七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文章,对这一关乎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大政策举措进行了全面论述,清晰指明了今年经济工作的重要着力点。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就是“三去一降一补”,围绕“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重点任务,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以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要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又要按照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思路,布好政策棋局。既是化解前期政策累积性矛盾,又要大胆创新,扎实推动。
进入新年以来,落实五大任务已着手展开。比如,针对去产能,进入2月第一周,国务院先后发布钢铁、煤炭行业的去产能指导意见,其中钢铁行业的去产能目标是从今年开始用5年时间再压减粗钢产能1亿~1.5 亿吨;煤炭行业去产能目标是从今年开始用3至5年的时间再退出5亿吨左右、减量重组5亿吨左右。针对房地产去库存,目前政策亦开始明晰。继2月初下调房贷首付比例后,2月19日三部委发文调整房地产交易环节契税、营业税优惠,加码房地产刺激政策。去房地产库存的政策框架对应刺激需求端、压缩供给端及明确执行力度,实现行政追责。针对企业降成本,政策方案可能集中在结构性减税政策,加大地方“营改增”试点范围,着力降低企业财务成本和降低劳动力要素实际成本,比如近期媒体热议的调整劳动法、改革养老金制度和社会保障调整,降低电价、物流、仓储成本,等等。在化解高杠杆方面,央行开始着力引导长期利率下行,推进实施资产重组、债务转移等;在补短板方面,通过释放财政政策实力空间,加快城市基建、公共服务、社会分配等领域的针对性改革力度,等等。
这一系列政策措施事实上相互交织,着眼点都是意在调整结构,但又可能制约经济增长,并连带着高信贷与去杠杆、通胀预期与汇率稳定、去库存化与平抑房价风险的平衡,这对宏观政策实施区间增添了很大的难度,需要更加清晰的政策调控思路。为此,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指出,“我们的工具箱里还有很多工具,但不能无备而动。面对今年十分复杂的局面,各部门要扎实做好应对困难的预案,务必做到有备无患。”这是一种实事求是的判断,更需要各级政策部门心里有数,更多开动脑筋,更注重顶层设计,防患于未然。
主动作为,激发发展新动能
结构调整就是一场改革攻坚战,也是当前中国经济绕不过去的坎。中央强调,结构性改革阵痛不可避免,但也是值得的。
相比上世纪90年代,现在我国的实力相当雄厚,经济发展基本面好,新动力正在强化,新业态不断出现,前景是光明的,经济不会出现断崖式下跌。社会就业形势、财力规模、保障制度有了很大进步,抗风险能力强,只要处理得当,虽有阵痛,但不会很大,不会出现大规模的下岗失业问题。特别是人民群众对我们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发展效益是理解的、支持的,对我们改善发展质量、产品质量、空气质量是充满期待的,这是我们最大的底气。因此,适当的后退是为了更好地前进。只有退够,才能向前;只要处理得当,阵痛不会很大,可以承受。
因此,李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强调各级政府部门“要更加主动作为,‘抡起金箍棒’应对挑战”。各地方、各部门必须进一步确立底线意识、增强忧患意识。面对矛盾和问题都要负起责任,既要让自己“紧张起来”,也要督促下面的地方部门“动起来”。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与抓住机遇的“窗口期”赛跑。当前正是新旧动能的转换期,必须摆脱“速度情结”“换挡焦虑”的思维定式,充分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总理强调,中国经济最大的动力来源,是激发13亿人的活力和创造性。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是要集众智。
事实上新动能最大的潜力在于人的创造性。当前尤其是要注重调动企业家、创新人才、各级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为企业家营造宽松环境,用透明的法治环境稳定预期;要旗帜鲜明地给那些呕心沥血做事、不谋私利的干部撑腰鼓劲儿。这样面对当前的经济困难,我们就会越战越勇,只有把各方面的力量凝聚起来,形成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整体合力,我们就能够为中国经济结构调整闯出一条康庄大道。(作者系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
论文选编(二) | 2012-03-29 |
实施新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 | 2012-03-29 |
奏响强军兴军的时代强音 | 2012-03-29 |
保持定力 主动作为 | 2012-03-29 |
工会改革创新进行时:四川工会激发“内生动... | 2012-03-29 |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 | 2012-03-29 |
牢牢把握新常态下经济发展主动权 | 2012-03-29 |
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平台推动河北科技创新 | 2012-03-29 |
深化改革 激发发展动力 | 2012-03-29 |
全面创新激活发展动力 | 2012-03-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