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时政撷英-正文
党员干部要以好家风涵养好作风
江苏省委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m.auribault.com2015-09-15来源:新华日报
分享到:更多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是《朱子家训》传递的简朴家风。好家风,是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家风和作风,一体两面,互为表里,家风正可以促进作风正。广大党员干部要高度重视家风建设,“以好家风来涵养好作风”。

  良好家风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精神滋养

  家风是一个家族或家庭,在认知和处理人或事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贯作风。家风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它看不见、摸不着,但却又客观真实地存在着。家风的具体呈现,可以是家训、家规、书本、信笺这些有形载体,也可以是口耳相传、言传身教这些无形载体。正因如此,所以,家风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共性方面,如中华民族重视家庭、重视亲情、重视孝道、爱国敬业等共识。个性方面,由于家庭环境、社会阶层、生活地域的不同,各家家风也会呈现自身特色。历史上有皇帝李世民的《帝范》、也有宰相苏瑰的《中枢龟镜》、还有平民所用的《太公家教》等。毋庸置疑,家风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精神滋养。因其立足于家族、家庭,故而存身于个体或群体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而体现于个体或群体行为举止的点点滴滴,最终对个体或群体、甚至社会整体,产生全面的影响。所以,家风其实是社会风气的缩影。比如古代岳母的“精忠报国”,流传千年;近代黄兴的“笃实、无我”,言简意赅——他们既是一家之训,但同时也是培养中华民族爱国情怀的精神食粮。

  革命先辈崇高风范是家风建设的楷模

  好家风,既意味着那些历经千百年的历史锤炼而流传下来的家风,也指近、现代革命先辈和先进模范人物身上体现出来的家风。他们可以给我们强大的精神感召、巨大的道德力量,可以帮助我们坚定内心信念、传播社会正能量。

  无数革命先辈的家风,值得学习。周总理告诫家人: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无求品自高。他的“十条家规”和对身边工作人员提出的“四要四不准”,感人至深;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写给父亲的祝寿信中,总结出“五学”:一学父亲做人,学其为人坦诚、忠厚、不整人、坚持真理、不说假话并一生坚持;二学父亲做事,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从不居功,从不张扬;三学父亲对信仰的执着追求,毕其一生,心怀革命事业;四学父亲的赤子情怀,以对国家、人民和亲人的爱为动力,默默耕耘。五学父亲的简朴生活,勤俭持家。总书记推荐的好干部原福建东山县委书记谷文昌,其“清白简朴奉献”的家风,仍旧影响今人。革命先辈们的家风有共同点:生活节俭、学习认真、工作执着;对自身、子女和亲属严格要求,不允许搞特殊化;对下属、乡邻、他人热忱贴心,始终保持与群众的密切联系。革命先辈是党员干部学习的榜样,而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崇高风范,也是党员干部家风建设的楷模。

  家风建设要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好学乐学是基础。习近平总书记说:“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传统家训中有“诗书传家”、“诗礼传家”的核心理念,《三字经》中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康熙的《圣祖庭训格言》中有“凡人进德修业,事事从读书起。多读书则嗜欲淡,嗜欲淡则费用省,费用省则营求少,营求少则立品高”。因为读书既可修德、也可明志。所以传承传统好家风始于好学乐学。

  修德明理很重要。著名的“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古人重视道德修养,强调以俭养德。“恭惟德首,慎为行基”,表达了古人“道德修养以恭敬为重,行为举止以审慎为基”的观点。而“夫恭俭福之舆,傲侈祸之机”。说清了“恭敬节俭是载福的车乘,骄傲奢侈会引来祸患”的道理。因此,党员干部要建设好家风,就要在知古达今的基础上,做到加强修身和明白事理。

  清廉守法必遵从。古有“宦之法,清廉为最”和“以清白留子孙,不宜厚乎”的观点,说明了古人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而“汝等后世富贵于今日者,慎勿积金一斤,彩帛百匹已上,用为富也”,是既要求后辈保持谦恭俭朴家风并力戒骄傲奢侈,也表达了对居官清廉与生活节俭互为表里的认知。只有以清正廉洁为家风,心中没有贪欲妄念,做人做事才能秉持公正、恪守党纪国法。

  奉献担当不可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广为人知。这既要求个人勤于奉献,又要求个人勇于担当。中华民族以此为训,才会涌现无数仁人志士为国家和民族抛头颅、洒热血。当代儒学大师汤一介的“事不避难,义不逃责”,也展示了“勇奉献、重担当、敢担当”的家风。习近平总书记说:“为官之本在于为官一场,造福一方;为官之理在于讲奉献;为官之德在于清廉;为官之义在于明法。”讲奉献担当,于家而言很重要,于国而言更必要,既是继承传统,又是职责使然。

  以好家风涵养好作风,要做到知行合一。

  对党员干部而言,好家风不仅能涵养自身及家人的德性,而且将其反映到工作中,就是好作风。一句话,家风清正则作风纯正。

  以好家风来涵养好作风,要善体悟。从学中去体悟古人和革命前辈的情怀,体悟其中的道理。如体悟“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这三者是对为官从政要领的提炼。体悟“从善如顺流,去恶如探汤”,感触古人从善去恶、修身自持的急切心理。体悟“遗子黄金满籝,不如一经”,则是古人对后辈价值观的正确引领。其次从人和事上去体悟,包括自己和他人的事。如体悟革命先辈们的立言立行、从严治家。对自己的事,不仅“一日三省”,而且“一事三省”,仔细思考事前、事中和事后,及时总结和调整,以求更好结果。总之,善于联系、善于自省,通过体悟,真正明白“好学乐学、修德明理、清廉守法、奉献担当”好家风的深刻含义,才能将它们内化于心。

  以好家风来涵养好作风,要乐践行。内化于心之后就要外化于行。所谓“言贵行,行方是道,不行,虽讲无益”,意思是“践行”最重要。怎么践行?明代思想家王阳明说: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指的就是在践行中不断磨砺,不断提高。所以,践行好家风,于自身而言,可以增知长识、提高个人修养、提升个人境界,做到慎独、慎微。于家庭而言,“立家之规,正须以身作范。”自己做到了,可以给子女、家人、亲属做表率,也是给家人树规立距。有了好家风,处理家事就能恪守党纪国法、吻合道义、维护正义。于工作而言,个人品行高洁,一则可给同事、下属做示范,二则好作风的体现,有助于形成社会的清风正气,有助于推动良好政治生态建设。正如清代魏象枢所说:一家之教化,即(国)之教化也。教化即行,在家则光前裕后,在国则端本清源。十年之后,清官良吏,君子善人,皆从此中出,将见人才日盛,世世共襄太平。(执笔人:叶凌)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