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时政撷英-正文
四中全会的“六度”看点
//m.auribault.com2014-11-03来源:天津日报
分享到:更多

  

  十八届四中全会以依法治国为主题,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习近平总书记就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了重要讲话。学习全会精神,应关注“六度”看点:

  1 法治高度:具有里程碑意义

  一是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依法治国为主题,在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全会通过加强法治建设的专门决定,在我国历史上也是第一次,体现了党对法治的信仰和对法治建设的高度重视,在新中国法治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二是高度认识。《决定》体现了我们党对新时代条件下时代问题的敏锐把握,标志着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是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指导新形势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纲领性文件。三是高度立意。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作出的重大抉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保障,是着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长远考虑,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这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巩固我们党的长期执政地位、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 法治厚度:回答重大理论实践问题

  《决定》系统部署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目标任务、战略重点,回答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内容厚重,前后呼应,有机统一。学习全会精神,一要把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目标,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二要把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正确道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核心要义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总抓手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即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尤其是把党内法规体系纳入法治体系,彰显了依法管党治党理念,将有效推动党的建设;工作布局是两个“三位一体”,即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基本原则是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重点任务是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四个方面。

  3 法治深度:推出系列具体举措

  一深入就具体。四中全会突出问题导向,体现改革精神,广泛征求意见,回应群众期盼,提出了180多项针对性、操作性、实践性强的改革举措,涉及宏观、中观、微观各个层面。关于建设法治政府,提出建立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建立健全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关于司法公正,提出完善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制度,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健全司法人员履行法定职责保护机制,探索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实行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和错案责任倒查问责制。关于保障人民权益,提出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建立健全社会矛盾预警机制、利益表达机制、协商沟通机制、救济救助机制。

  4 法治硬度:昭示坚强信念决心

  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也离不开中国,中国走什么样的法治道路不仅关乎国家形象,而且影响全球治理、世界发展,自然举世瞩目。四中全会既是对内部署任务,也是向世界郑重宣示。一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展示中国法治建设的宏伟蓝图。二是坚决维护宪法权威。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同时指出我国宪法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三是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旗帜鲜明,掷地有声,回答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关系这个法治建设的核心问题,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明确了基本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党要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四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决不照搬西方政治理念、制度模式和治理路子,体现强烈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5 法治广度:体现历史眼光和世界视野

  四中全会反映了我们党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宽阔胸怀。一方面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中华文明的基因,德治礼序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重视德治就是尊重中国历史传统,把握中华文化根脉;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德治与法治结合,使法律与道德互相渗透相互作用,才能在全社会崇尚道德、遵纪守法,从而奠定坚实的法治基础,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障。另一方面,学习借鉴其他国家的法治理念和经验,结合我国的现实条件创造性地运用。四中全会提出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依法治国价值理念,提出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制度、法治专门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完善法律职业准入制度、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等举措,体现了我国借鉴发达国家经验、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胸怀和智慧。

  6 法治温度:彰显执政为民情怀

  监督约束公权、保障人民权益,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决定》处处体现人民的分量、彰显执政为民的理念,真切而深厚,朴实而温暖,充分表明党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一是一切为了人民。在立法方面,恪守以民为本、立法为民理念,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通过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加快完善体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法律制度,保障公民人身权、财产权、基本政治权利等各项权利不受侵犯,保障公民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利得到落实;在执法方面,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在司法方面,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加强人权司法保障,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健全司法救助体系、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畅通群众利益协调和权益保障法律渠道、完善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二是一切依靠人民,把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建设作为依法治国重大任务之一;强调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要求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要求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要求政府把公众参与纳入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在司法调解、司法听证、涉诉信访等司法活动中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正因为四中全会反映了人民心声,回应了群众期盼,引发干部群众强烈反响。(作者系江西上饶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教授、江西省社会科学普及专家)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