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社会治理装上数字“引擎”-中工理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 时政 评论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企业 工会 维权 就业 论坛 博客 理论 人物 网视 图画 体育 汽车 文化 书画 教育 读书 娱乐 旅游 绿色 城建 社区 打工
RSS

理论

访谈

为社会治理装上数字“引擎”

张 璁
2020-04-23 07:27:35  来源: 人民日报

打破数据壁垒

  尊重用户体验

记者:基于疫情防控的需要“催化”了大量政务服务“上网”。当前在推动电子政务发展上还面临哪些不足和短板,如何应对这些难题和挑战?

  陈朝祥:近年来,深圳加快推进数字政府体制机制改革,成立市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涌现出“秒批”“无感申办”“一件事一次办”等智慧政务新模式,既方便了企业和市民办事,优化了营商环境,又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下一步,需要从制度和技术双管齐下,进一步优化完善网上办事。

  首先要争取打通垂直系统,实现本市政务服务平台与国家、省垂直系统互联互通,形成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使企业和市民办事更加便捷。其次要加快推广电子印章和电子签名,取消现场签名和纸质证照,打通全流程网办“最后一米”。还要完善身份认证体系,拓展身份认证渠道,优化法人认证方式,简化认证程序,实现全国身份互认。最后要加强法律保障,从平台建设、数据管理、智能审批、容错救济等方面完善法律法规保障。

吴江宏:当前一些地方电子政务发展面临“曲高和寡”难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做得不够实”,比如政务数据共享不足、政务信息更新不及时、政务服务平台功能不完善等,难以满足“放管服”改革的需要;二是“叫好不叫座”,系统设计、研发都不错,但宣传、运用不到位,群众知晓率低,线上线下流程衔接还不够顺畅,群众认同感、体验感不高。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途径还是要树立互联网思维,真正站在用户角度去思考群众对电子政务的需求到底是什么,并以此为导向规划电子政务长远发展。

孟庆国:整体上看,各级政务服务平台的建设已经基本完备,可面向社会公众和企业提供政务服务和公共服务在线办理。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部分平台与国家平台间,不同办事系统间未实现统一身份认证,注册登录不够便捷;在线办事过程较为繁琐;服务平台支付渠道不够便于使用,对微信、支付宝等用户常用方式的支持不足;能够完全在线办理的事项还不够多等。

  目前,政务服务在线办理的环境、条件和能力都已基本具备,接下来要从一个个具体事项入手,着重落实政务服务事项在线办理的具体流程,不断提升便捷性和易用性,为社会公众和企业办事提供便利。

城市变得聪明

  管理更加精细

  记者:在运用信息化让城市变得更“聪明”上,有哪些需要注意的问题?数字治理对于市域社会治理有哪些启示?

  吴江宏: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杭州城市大脑建设从“治堵”到“治城”,从“单一场景的推广”到“综合区的实践”,其所涵盖的领域不再局限于各职能部门推出的应用场景,而是依托已接入覆盖全市的共148个“数字驾驶舱”,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更加实时、精准、全面的数据支撑,并实现机构内部、部门间和区域之间协同对接,为市民提供无缝隙公共服务。

  数字治理既要让城市变得更“聪明”,也要让城市管理“像绣花一样精细”。应清醒认识到,善于利用大数据并不是“唯大数据”,要想真正运用数字技术实现社会治理精准施策、靶向发力,技术创新是核心力量,制度创新更是必不可少的保障。我们应该牢牢把握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不断提升社会治理的现代化水平。

陈朝祥:与信息化、智能化相伴而生的数据与网络空间安全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为加强数字治理的法治建设和数字空间安全防范,深圳在全力做好技术、制度、管理等各项工作的基础上,正在开展《深圳经济特区数据条例》立法和网络安全规划编制,力求解决好数据的责、权、利,培育发展数据要素市场,构建数据治理监管体系,探索和建立适应新时代发展的数据治理体系,打造安全开放的数字空间。

孟庆国:从应对疫情的治理实践中可以明显看到,未来的数字治理呈现出五方面发展趋势:一是治理环境从物理空间向虚拟空间发展,政务服务网上办理的进程正在加速;二是治理工作从文字描述向数据表达发展,可视化工具在政务治理中得到普遍应用;三是治理方法从经验应对向科学决策发展,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进行复杂预测分析成为社会治理的热点发展方向;四是组织方式从分散治理向标准协同发展,地域性的分散、差异治理必然要向标准化的协同治理转变;五是数字手段从辅助工具向核心载体发展,呈现出数字政府的新形态。

  在市域社会治理中也应顺应这些趋势,统筹做好政务云平台、政务数据体系、城市物联感知体系等工作,统筹建设、统一管理的新型数字政府基础设施,改变层层部署、文来文往传统治理模式,打造围绕数据的政务工作新模式,构建会“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新型政府。

1 2 共2页

编辑: 迟语洋

书库

工运

  • 【问题探讨】完善民生保障机制助推劳动力社会性流动

    劳动力的社会性流动是不断提升劳动者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重要途径。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促进人才、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工作高度重视。2019年底印发的《关于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明确了劳动力、人才合理有序社会性流动体制机制改革的具体要求。

  • 【热点思考】落实稳岗返还政策 促进就业稳定

    新冠肺炎疫情给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严峻考验。稳岗返还作为失业保险制度防失业功能的重要政策抓手,在疫情防控期间成为稳定就业的重要措施选择。落实稳岗返还政策,要坚持就业优先,在地区层面综合决策;适当授权,允许地方政府制定具有属地性质的专项落实行动;加强制度建设,保持政策可持续性。

  • 【前沿观察】让社保降费更好服务就业

    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就业的全力配合, 而社会保险是劳动者的风险防范机制,理应为就业保驾护航。多年来,我国政府充分重视社会保险和就业的关系,在社会保险与就业的协调性方面进行积极探索。

  • 【工作研究】工会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路径思考

    工会作为部分公共职能的承担者,要在深入调查职工状况和生活需求基础上,科学论证、精准施策,引导社会组织和中介机构参与深化改革,力所能及为广大职工提供公共服务和改革产品,为实现我国高质量发展凝聚起职工的智慧和力量。

访谈

文献

  • “九棵木麻黄”的启示

    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生逢伟大的时代,勇做新时代的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需要以谷文昌等先进典型为人生楷模,善于从九棵木麻黄的故事中汲取思想营养,以不忘初心的良好心态、履行使命的奋斗姿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求真务实、埋头苦干,闯关夺隘、接续奋斗,奋力书写更加壮丽的人生华章。

  • 深圳市在全国率先实施工资制度改革

    1981年,深圳市在全国率先开始改革工资制度,并于1982年率先实行结构工资制。这次工资改革无论对企业员工还是机关事业单位干部都具有巨大的影响,是我国工资制度改革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件大事。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本站地图| 投稿邮箱|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